在正面管教课程的第一堂课上,老师问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希望将来你们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妈妈们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是相当的踊跃,不奇怪的,大家对于自己的孩子,总是抱有各种各样美好的期许。其中大家说的最多的一点,就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够独立自主,可是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的孩子,最终却成了思想、经济都无法独立的“啃老族”或者“妈宝”。
养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的梦想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日复一日的事件更迭而渐渐被遗忘。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张正面管教的工具卡,让大家了解的同时也希望能够给自己提醒,让自己能够在漫长的养娃路上不忘初心,砺砥前行。
先来看一下这张工具卡:
工具卡具体内容卡片上已经写得很清楚,我想额外多说三点我关于这张工具卡的理解,仅供参考。
一、放下控制
我个人认为,父母要“赋予孩子自主权”,最难的地方还是在于自己要学会放下控制。不可否认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点控制欲,可是现实生活的情况是:我们往往很难控制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幼小的、属于自己的孩子,就成了自己最佳的控制对象了。
可是,一旦你想控制孩子,就与“赋予孩子自主权”相去甚远了。所以,第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平息自己的控制欲望,放下自己控制的行为。你可以去引导、影响孩子,但是不要控制。
二、信任和放手
信任孩子,是让孩子独立自主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孩子虽然弱小,但是他们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脆弱,所以首先请相信他,然后在安全的范围内慢慢地学会放手。你会惊喜的发现,他远比想象的要坚强和勇敢。这一点,相信每一个父母在孩子第一学期上幼儿园时都会深有感触。
三、启发式沟通
希望孩子有独立的思想和判断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多通过启发式沟通去引发他的思考,鼓励他表达自己的看法就是非常棒的一种训练方式。芝加哥大学一项研究认为,穷人家的孩子比中产阶级家的孩子平均少听到三千万个单词是穷人家的孩子成绩比中产阶级家孩子差的原因。
由此可见,丰富的对话,会为孩子的未来加分。那么亲子沟通,到底说什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再往下深究的课题。但是至少你可以学会发问,引导孩子去说,根据孩子的回答再进行反馈,长此以往肯定能碰撞出非常精彩的火花。
写到这想起我的一个MBA同学,她跟她二年级的儿子,经常可以一起探讨《奇葩说》里的一些类似“是否愿意给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这样的话题,或者在孩子看完季羡林的书之后会一起探讨人生的意义,还有其他很多很多关于历史人文的讨论。对此我实在是仰叹不止,同时我也很希望,将来我跟我的两个女儿们,也可以如此一般地进行一些比较有深度的对话。
今天的这张工具卡,在我家里,莱爸用得比我更好。他是一个非常独立自主的人,同时他也绝对信奉独立自我的精神,每天给我们娘仨灌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样的论调。所以我们对待莱莱,其实也是比较不控制、适度放手以及深入沟通的方式。
对此,我们的父母都觉得我们是不是太宠了。因为在他们看来,我们太不约束孩子了,很多时候她想做什么就让她做什么。不同年代的育儿理念确实是不同的,他们当年以及更早的那个年代,是“专制”的年代。上到国家专制、下到一个家庭中的家长专制,从一而终地在奉行权威与服从。可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发展,现在明显不再是过去那样的时光了。当然我也不敢说我信奉的这套一定是对的,只是我还是更愿意用成长的心态来面对这世道的变迁。
最后送上纪伯伦那首美妙绝伦的诗句节选: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育儿终究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离别,我们无法终生陪伴在孩子左右,唯一能够给予的,就是自主和爱。
莱妈原创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亲子能量场(laima20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