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大学》,大概有20遍之多。给初中生讲完,给高中生讲,唯独没给自己讲明白。直到我不再讲大学之道,三年后,我才顿然醒悟,人生规划,讲得最好的其实还是《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反复体会这一句话,仔细斟酌这一句话,这不是最好的人生规划是什么?
这么精简,这么高明,这么长远,这么广厚,更重要的是,它一点也不含糊,而且更具体化到每一步,每一阶段——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每个人,生活在世上,有付出,有索取,一取一予之间,分出了人格高下,境界大小。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只为自己活着,叫穷;一个人能为更多人带来福利,那才叫达。用钱和物质多少来衡量穷达,等于用穿衣吃饭衡量一个人的美丑,显然失之肤浅。
要知道,每个人来到世上,并不是打算吃几顿饭,穿几件衣服,就准备离开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的光彩,即使钱再多,依然是个穷人,至少和穷人一样悲哀。
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两千年前古人的境界,在物质极端不发达的当时,人的胸襟,人的境界,居然能覆天载地,包罗宇宙。
只有当人的胸怀正真敞开,才能感觉到器量;只有当人的眼睛真正睁开了,才能看清本质。夏虫难语冰,井蛙难语海,曲士难语道,有所束缚之故。
所以人首先把眼光放开,看看世界,看看人群,而不仅仅是关注一己,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关注多了,带来的往往不是幸福,更多的是烦恼和执迷。
菜根谭说: 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
所以,一个人规划生涯,首先破除我执。但是破除我执,不意味着放弃我修。
为何我修?如何我修?
《大学》只说三个字: 明明德。同时告诉你明明德的具体实施措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朱熹讲学,内外双修,物理二分。所以他解释格物,略显支离,于事事物物上求天理。通过研究物理,达到致知明理,进而诚意,正心,最终达到修身,循序渐进,修成光明德行。如此修己,才算有成。
王阳明讲学易简,一本良知。他解释格物,已经内涵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也就是说王阳明一本主旨致良知,格致诚正修,都是致的功夫,物知意心身,无非此良知的发用。一句话,欲修本我,须致良知。
朱熹也好,王阳明也罢,不管学问上有多大分歧,他们根本的追求,最终的目的却毫无二致。
第一,修己成圣。修养自己,力求成圣。所谓成圣,明其明德。
第二,淑世以王。修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济人亲民,让家国天下与我同立同达。
即使人生修己达到明德,少了亲民(朱熹以为是新民),这种明德最终是不完善的,或者是有极大遗憾的。
所以人生规划中,最重要的环节或者重心,实际在于"亲民"。一个人只有把别人的事也当事,别人才会把你当回事。你给予别人的越多,别人回馈你的也就越多。
合理的人生规划,必须把责任考虑在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甚至天下责任。也就是《大学》所谓的亲民,具体做法——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后,止于至善。我自己好了,也成人之美;我自己快乐,也与民同乐;我自己幸福,则与人同福。
所以说,最好的人生规划,《大学》早已说地精简透彻——明明德,亲民,止至善。
具体措施也明明白白告诉你,格物致知,外修;诚意正心,内修,所谓修身以明明德。
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济人淑世之亲民。
最终,以我之明德,济民之艰危,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终达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所谓止至善。
杨朱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肯为,未免失之小器;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而利天下,未免苦大愁深。
只有儒家,把人世看透,将人情了悟,爱自己,悯天人,真正意义上诠释了人的内涵,把人的意义说清了。
《大学》不长,我初一的学生都能全篇背诵;但是《大学》很长,穷尽一生,未必做到。
然而,大学之道,清清楚楚又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人生其实很简单——
修身明德,淑世亲民,自济济人,同止至善!
具体做法——
1.格物致知,外学广识
2.诚意正心,内修明德
3.家国天下,事事有责
胸有大格局,才能办大事;未脱我局限,终困小泥池。
尽管难做到,心中如鉴存。时时勤自省,莫忘大学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