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苍春波
内容梗概——
在写《专注力》期间,我阅读的有关注意力管理的书没有几千也有几百。在读到的所有研究中,我最喜欢的是关于我们走神时意识去了哪里的研究。它的研究者是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本杰明·贝尔德(Benjamin Baird)、乔纳森·斯库拉(Jonathan Schooler)以及纽约大学的乔纳森·史默伍德(Jonathan Smallwood)。他们的研究非常精彩,通过科学证据证明了发散模式为何如此富有成效。
走神时,我们的意识会去3个地方:过去、现在和未来。正因如此,注意力发散可以让我们涌现创造力,让我们穿越时空,将我们已知的东西、正在做的事情和想要实现的目标连接起来。因此,我们在思考未来、想想现在应该怎么做才能将未来变成现实的时候,就会更有目的性地工作。
即使我们用于思考过去的注意力发散时间只占12%,相较于思考现在或未来,我们更可能记住那些思维“插曲”(有趣的事实是,我们对过去的思考,38%与早年事件相关,42%与前一天的事件相关,20%与更早发生的事情相关)。我们大脑的天生机制不但要识别威胁,还要记住威胁,就像某一封让我们无法忘记的负面电子邮件的内容(大脑这样做,可以让我们从错误中学习,尽管它整天向我们扔来随机记忆也让人很烦恼)。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过去的思考正好证明了发散模式的力量:我们做白日梦的时候,往往会经历真实般的想法。那些尴尬的记忆毫无来由地冒出来劫持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对自己说过的蠢话或做过的蠢事羞愧不已[2]。
除了思考过去,我们的意识28%的时间里还游荡于现在。在意识游荡期间,我们无法推进工作,不过,它依然是有效能的。抽象地思考眼前的事情,我们可以考虑眼前问题的替代解决办法。比如,要告诉某位同事他应该喷点儿香体露。对于这个尴尬的谈话,我们会思考如何找到最佳的谈话方法。我们对当下所做事情进行的胡思乱想,被证实具有较高的效能——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任务,以便更有目的性地工作。从神经学上讲,我们不可能既专注于某件事情,同时又反思该事情。因此,进入发散模式是至关重要的。不进入发散模式,你永远不会思考未来。只有从写电子邮件、写论文草稿或制订预算中退出来,你才能考虑该任务的替代解决办法。
最后,我们的意识在游荡时48%的时间是在思考未来——比思考现在和过去的时间总和还多。我们思考的通常是即期的未来:44%与当天晚些时候有关,40%与第二天有关。这些思考时间大都用于计划。因此,发散模式可以让我们更聪明、更有目的性地行动。
我们生活中的每个时刻,都像是一个“选择冒险角色”故事——不断地提供各种不同的选择,让我们定义自己未来的道路。发散模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想象这些道路:我要和坐在咖啡馆对面的那位帅哥说话吗?我要接受那个工作机会吗?我要点哪种做法的鸡蛋?这种模式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权衡每个决定、每条道路的后果。思考未来的时候,我们赶走了自动模式,因而就有了空间,在习惯和惯例替我们做出决定之前去考虑自己要怎么做。

我们大脑游荡未来的这种倾向,研究人员称为“预期偏差”(prospective bias)。正是因为这个倾向,我们才将一半的注意力发散时间用于计划[3]。在专注模式下,我们几乎没有任何时间用于思考未来;而在发散模式下,我们思考未来的可能性会提高4倍。发散模式让我们的工作更有目的性,因为我们的大脑会对我们渴望的未来和现在进行比较,因而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将这个未来变为现实。专注于当下所做的事情时,我们只有4%的时间在考虑目标,而在发散模式下,我们有26%的时间都在思考目标。在任务间隙处于发散模式的时间越多——而不是沉溺于分心物——你的行动就越缜密,越有效能。 研究表明,除了有助于计划未来、“充电”和连接想法,发散模式还可以让你:
·更有自我意识;
·更深入地酝酿想法;
·更有效地记住和处理想法和有意义的经历;
·反思自己经历的意义;
·更有同理心(发散模式可以给你换位思考的注意力空间);
·更有同情心。
心得体会——
意识的游荡,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贯穿,更多地是关注未来。发散模式可以让我们更聪明、更有目的性地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