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涉及至少两方,这两方会分别扮演对应的角色。夫妻关系对应的角色就是老公老婆,父子朋友兄弟也有各自的角色。针对不同的角色,我们会产生不同的期待,我们会有关于父亲的角色期待(勤恳持家,赚钱给儿女花),关于好老公的角色期待(买包!买包!买包!),关于好兄弟的角色期待(查岗的时候要配合好)等等。当我们进入一段关系时,同时也会被这个关系期待的行为所绑定。这种行为期待往往是隐蔽的、难以觉察的、甚至我们自己都认为理所当然的。
当你被认为是好学生的时候,你就开始扮演起好学生的角色。这么说可能很夸张,但同样的,当你被认为是坏学生的时候,你也一样会扮演坏学生的角色。在班级里你表现出来的上课认真回答老师问题听老师话,或者故意捣乱破坏课堂纪律,你现在回想一下,有不少时候是不是内心有点不愿意但你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做的?作为好学生你其实想偶尔不那么听话,可你承受不了老师和父母失望的眼神;作为坏学生你也偶尔想着好好学习还是要为自己的前途考虑,可同样你一安静下来老老实实学习时,同学们的惊讶老师看似无害的玩笑,都会伤害到你,让你重回到原来的角色中。
孩子和学生最容易陷入角色期待的陷阱,那时候的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好或坏都不是绝对的,老师课堂上没讲,我们也不知道,眼见的都是各种考点,比较的也都是最终的成绩,调皮不调皮,听话不听话,也跟分数挂了勾。这种教育的缺乏,当我们进入社会,工作之后,也会带着绝对化的思维去生活和工作。不过这时候可能就反过来了,社会上总说调皮捣蛋的孩子混的好,那些听话的学生反而混不出头。
角色期待无处不在,哪怕是当别人跟我们说一件事时,他对我们也是有角色期待的,就像我们对别人说一件事的时候一样,我们是期待着某种反应的,甚至会给出显而易见的线索,而很多时候我们哪怕内心有些抗拒,也会不自觉地作出符合别人期待的行为。
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是有选择的,也即是当在一件事中,你明显有些挣扎的时候,问自己一句:“我想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吗?”当你明确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的思考也会让你该怎么选择。
角色期待不仅是别人对我们的,那种我们明显能感受到的,想要我们做出某种行为回应的语言和行为。还有一种是你预期的别人对你的期待,就像书中举的一个例子。一个焦虑的妈妈会一边说孩子没有自主性想让他能主动做事情,一边还帮着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做好了,这时候这位母亲的角色期待里,孩子就是没有主动性的。而孩子是能明确接收到这一信息的,哪怕是他想着主动做一些事情,在母亲周到的照顾下,也会放弃。把自己放到了什么事都有我妈来做的位置上,即便有时候这样心里还会憋屈难受。孩子的这种“自觉”,就是能够预期到妈妈对他的角色期待,导致他更难发展自己的主动性。
书中讲了调整角色的三个方法,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在回应对方之前要先想想,对方把我们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和角色上?我们是否接受这个位置和角色?
其次,如果我们和别人相处时感到一些不舒服,就要思考,是不是我们自己的位置或者角色有问题。
最后,如果我们对一个人有期待,不要在语言上要求他,而要像我们期待他的样子那样对他。当然,前提是我们要真诚的相信这个人有值得期待的一面。
最后补充一句,角色期待总是会有,并没有好坏之分,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不好的角色期待以及如何跳出这个循环。实际上,很多角色期待都具有积极意义,比如老师和父母对你成为栋梁的期待,我们对他人美好的期待等等。期望效应总会发生作用,这个效应的作用往往还会被我们低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