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的三大原则非常有意思,第一条是问题永远存在,第二条是所有问题背后都是人的问题。在大宋仁宗朝,有一个出名的关于惩治腐败的案件。庆历年间,新任官员陕西四路马路军都部署郑戬给朝廷检控前任知渭州张亢、知庆州滕宗谅私用公使钱,也就是乱花招待费,可能是私吞了。
从这个检举来看,这个问题的发生在于人,是别人检举的。需要思考,他为什么检举?有啥好处?为公为私?检举人应该清楚,他检举的对象都是什么人?从这个角度考虑,检举人肯定跟被检举人利益不一致。要么是张亢、滕宗谅得罪了郑戬,要么就是有更深刻的原因,总之,这个问题首先是人的问题。
从调查来看,张亢、滕宗谅都是粗人,豪迈之人,可能很多事没有做的那么仔细,程序也不那么完善,这就给了别人抓问题的机会。从这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根子上在于他们自己,给了别人可乘之机。再深挖一下,如果没有这个问题,别人要利用的话,一样会找别的问题。所以,问题永远存在。
问题永远存在,就可以不管问题了吗?当然不是。不但要管,还要管好。这就要求考虑问题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关键问题。就像吕夷简,这个人是滑头,但他在关键问题上把自己保护的很好。能够从长远去思考问题,能够把主要问题抓住,所以,能够一生基本顺遂。
在后面,仁宗排了太常博士燕度去调查,这个燕度不是省油的灯,一去就下死手。从这个看,问题复杂化也就在这个人身上。所以,问题背后还是人。
如果没有范仲淹,张亢、滕宗谅在地方遇到这事,估计就被燕度等一把弄到位了。如果没有范仲淹此时正是仁宗跟前的红人,他也没有那么大力度,他在仁宗面前说话也没有那份量,那张亢、滕宗谅也就够呛了。所以,这个问题背后,还是人的问题。因为后面这些人的情况,在不同场景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最后问题的结果就不同。
其实,从最后的实际调查来看,这两个人实际也没有自己贪污,只不过比较心善、豪迈,多用在了别处安抚之物。更重要的是账记得也不好,最起码没有做假账对应好。那么,这些小习惯、老问题就成为了新问题的导火索。所以,涉及钱财需要格外慎重,宁细勿粗。
在张亢、滕宗谅案子上,贪腐定性与定量都在人,他们自己起的因有多大,燕度下手有多狠,他们背后力量的强大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最后结果的影响因素,孰轻孰重,在于人的力量融合。
当然,力量所形成的,也如后面的处理结果。还不错,从轻给了处分。滕宗谅吃一堑,长一智,在后面修岳阳楼的时候,搞了一个众筹,大家出钱,搞成了,账本做的也好。
虽然,这个公案已经千年过去,但有人,依然有江湖。问题永远存在,问题背后还是人的问题。这个主题永远变不了。这就是人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