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工作或生活中,总会陷入各种各样的忧虑中,比如:
汇报工作的时候,看到领导在玩手机,于是你可能会产生“老板对我的工作不关心”的忧虑;
和对象因为小事吵架,被对象冷暴力,于是你可能会产生“他一定不爱我了”的忧虑;
甚至在走夜路的时候,你都有可能会出现“好像有人在跟踪我”的忧虑。
忧虑无处不在,占据了我们的身心。这些内心的苦情戏有些时候还不好意思对别人说,于是只能积压在自己的内心,久而久之可能就积郁成疾。
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我们化解这些过度的忧虑呢?在《解忧小铺》这本书里给了我们解答。
解忧小铺.jpg现在你已经写好了一份忧虑清单,拿出一张纸或者在电脑上打开一个新的界面,分成三列。左侧一列写上“可能改变的”,中间一列写上“不确定的”,右侧一列写上“无法改变的”。
你应该能猜到接下来要做什么了吧。把忧虑清单从头至尾浏览一遍,然后把它们各自填到相应的栏目中。把所有可能改变的忧虑填到左侧那栏。不论你是否真的打算采取行动解决这个忧虑,也不论这个忧虑解决起来困难与否,将所有你能够改变的忧虑都写到那一栏中。
将所有你无法改变的忧虑都填到右侧那栏中。你也别寄望于那微乎其微的可能性来改变现状。我们过后再来讨论可视化和关注度的问题。现在,这栏就专门用来填写那些无法通过身体或精神上的行动去改变的事情——例如,时间的流逝天气、芝加哥小熊队赢得世界职业棒球赛的机会或者人难免—死这种事实。
将所有你无法决定到底是填在左侧那栏还是右侧那栏的忧虑放在“不确定的”那栏。在你完成分类之后,再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浏览一下中间那栏,思考其中某个忧虑是否有改变的可能,如果可以的话,把这一条忧虑移到左侧。将所有你在想象中都觉得不可能改变的忧虑移到右侧。如果还有不确定的状况,就将其留在中间。
想要解决忧虑,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来整理忧虑。如何整理呢?
第一步,我们要将所有的忧虑写下来,这些忧虑可能是你的职业发展、父母的健康、高昂的房价、谈恋爱、收入支出不平衡等等,凡是让你觉得产生忧虑情绪的都可以写下来。
第二步,对前面所有写下来的忧虑分成“可能改变的”、“不确定的”以及“无法改变的”三类。比如前面的高昂的房价是无法改变的、收入支出不平衡是可能改变的、谈恋爱是不确定是否可以改变的。
第三步,再次思考“不确定的”那一栏中的忧虑,是否可以分到其它两类中。
值得注意的是,忧虑来自于每个人的主观判断,即使是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忧虑程度,不同的人也会做出不同的分类。因此,在做“忧虑整理”工作的时候,follow your heart就好。
当我们把所有的忧虑都进行整理后,好像依旧没有办法改变我们的忧虑状况?接下来怎么办呢?
接受那些被你列入“无能为力的”一栏的忧虑,随时了解事情的进展,留意—下其中哪些忧虑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哪些没有。花两周到三周的时间来记录事态的发展,你会得到一些有趣的信息,例如,忧虑发生的频率是多少。追踪的时间越长,你就越会了解到忧虑的本质。
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心理学家、《治疗忧虑》的作者罗伯特•莱希博士的研究发现人们忧虑的结果大约有85%并不像之前预想的那么糟糕,甚至即便是忧虑的事真的发生了,也有79%的人认为他们处理得比预想的要好。
莱希建议定期将忧虑记录下来,留意忧虑的数量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或基本保持不变。许多习惯性忧虑的人们发现,虽然他们经常忧虑,但忧虑的内容却并不一样,这表明忧虑其实是一种习惯,或是一种我在前面描述过的心理功能,它与外部现实并无紧密的联系。这个认识本身就是迈向控制忧虑习惯的关键性的一步。
在整理完忧虑后,我们首先要对“无能为力”的那一栏表示接受,既然很多事情并非我们靠人力可以解决,即使忧虑了也没有用。
对于“可能改变的”忧虑,我们可以记录我们可以分三步走,来逐步消除消极的忧虑:
首先,记录你想象中的消极结果。比如说收支不平衡导致的想象结果是每个月都还不上信用卡,还需要到处找朋友借钱,搞得自己生活压力很大。
其次,关注事态的发展。以一个月为周期看收支不平衡这件事情,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比如我的必要开支有哪些、避免了几次非必要开支等等。
最后,对比实际结果与想象结果。在最后事情尘埃落定之后,我们会发现,真实的结果大多数时候根本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或者即使事情的结果很可怕,但是我们的处理方式也会比预想的要好。
你看,忧虑本身其实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赋予忧虑的想法,而一旦我们发现这些想法其实和实际差距甚远,我们就能逐步消除不必要的忧虑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