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关系中成长
没有一个人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所以我们还需要探索把“个体”放到关系里去看可以如何实现成长。关系视角是说我们的行为和感受会在关系中被塑造,跟不同的对象、通过不同的角色匹配和互动,我们形成了不同的关系,关系模式和关系质量都受到影响,更直接影响每个人的行为和感受。比如,学生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老师、员工遇到自己崇拜的领导,就会表现得更好。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关系和角色中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01 如何运用关系视角的优势获得成长
从三个方面,我们可以运用关系视角建立成长型思维:一、运用关系视角能帮助我们看清角色定位,从而解决问题;二、运用关系视角帮助识别对方真正想表达的内容;三、运用关系视角能让系统互补,发挥最大作用。
第一点,运用关系视角帮助我们看清角色定位,从而解决问题。
比如觉察到在婆媳关系中投射了对妈妈的期待、对领导和同事有更多的私人关系中的期待、对孩子的要求里其实是我们对自己的不满和未实现理想等等,我们就能清晰双方的角色和定位,明确界限,调整自己的应该思维,减少不舒服。
第二点,关系视角能帮你识别对方真正想表达的内容。
比如:有对夫妻在争执孩子要不要上奥数班,
妈妈说:别的孩子都报,我们的孩子当然要报。
爸爸说:孩子这么小,现在学奥数,孩子太累了。
妈妈说:她从小数学就很突出,当然要重视这个天赋。
爸爸说:学习现在就抓这么紧,别以后学废了。
从表面看,这段话,谁都有道理,但谁也说服不了谁,好像是无解,其实从我们的工作经验看,一般这样的对话还会出现在这对夫妻现实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
在这样的沟通中,双方都在证明:我是对的,我比你更懂孩子的需要。如果运用关系视角,在妈妈说出“别的孩子都报奥数,我们孩子也要报”的时候。爸爸可以分辨出妈妈其实说的是“我觉得她有能力学奥数,是因为我很了解孩子,而且我是在为她考虑”,那回答可能是:“你对孩子真是用心,也为她考虑周全,但课是她自己上,要不问问她的想法?”这样的回答是识别出妈妈想表达的,并给与回应,再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当然这个难度不小,因为往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就事论事,很少去倾听对方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最后是运用关系视角能让系统内各因素互补,发挥最大作用
在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和角色就像一个拼图,各自都有不同的功能,按这些功能组合起来,可以让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家庭关系为例,我们经常听到的“消失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失控的孩子”。这种家庭模式是怎么形成的呢?
这样的场景可能在很多家庭并不陌生,妈妈工作一天,回到家还要协助孩子学习,还有永无休止的家务,而爸爸工作一天回到家,可以打游戏、看电影、睡觉……在这个家庭系统里,妈妈做了很多原本可以和爸爸分担的事,但是出于各种原因,爸爸并没有分担,这就直接造成妈妈因为超负荷而焦虑,这种焦虑情绪也会传染给孩子,严重的情况,孩子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如果在家庭关系里,理清各自的角色任务,爸爸做什么,妈妈做什么,孩子做什么,各自执行各自的任务,从最简单的家庭分工开始,妈妈做家务的时候,爸爸协助孩子完成学习任务,或者爸爸做晚饭的时候,妈妈给孩子读故事,慢慢的家庭氛围就趋于平和,稳定了。
能做到这种平衡,需要运用关系视角,妈妈再有能力,也无需去承担爸爸该承担的部分,爸爸再不情愿,也要拉到这个系统中来,这样就能有效利用关系中的互补原则。
以上是我们如何运用关系视角的优势为我们的成长服务,主要是三方面,分别是帮助我们认识到人在关系中的角色;帮我们识别对方真正想表达的内容;关系视角能让系统内各因素互补,发挥最大作用。
02 关系中的过度卷入如何阻碍成长
虽然我们可以运用关系视角的优势帮助我们成长,但是我们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卷入关系中,否则反而会阻碍我们成长。比如:在关系里我们可能会成为左右为难的“夹心人”,或者相互指责,或者出现自责的心态,这些都会占用我们的心理资源,成为阻碍我们成长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容易成为痛苦的夹心人。
"夹心人"一般会出现在三角关系里,不管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家庭,都会有三角关系的存在。一个父母不合的家庭,孩子经常要站队,就成为关系里的“夹心人”。极大可能的结果就是造成孩子的退缩和隔离,不伤害任何一方。
其次,是容易归罪指责别人。
如果过度陷入关系视角里,就很容易有“我不幸福,是因为别人做了什么”的受害者心态。
最后,过度卷入关系容易出现自责的情绪。
比如有的人因为亲人的病痛、父母的争吵、在某个事故中幸存等等,体验自责的情绪,认为“是我做错了”、“我没有照顾好亲人”、“他们都遭遇不幸、我怎么能独活“,等等。
在客观判断下,如果是自己的错误,那适度的自责会让自己更用心去对待,能让自己更好成长,但是这种只要出现问题就是自己的错的想法,是一种对自己不满的深层体会,只会消耗自己的精力,很难做出有效的改变。
以上是我们分享的过度陷入关系中容易出现的三种负面情形,分别是容易出现夹心人的状况;容易归罪指责别人以及容易怪自己,出现自责情绪(比如父母过得不好我就不能好好过等)。
03 如何应对过度卷入
面对过度卷入关系这种情况,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案是课题分离。这也是阿德勒的观点,并被《被讨厌的勇气》等书介绍、阐述的观点。
所谓界限不明就是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要么,受他人影响,活在别人的评价中,要么,把别人的情感当自己的情感。而课题分离就是把别人的事和情感,和自己分开。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事做好,为自己的情感负责。
有了课题分离的意识,就可以解决前面提到的“夹心人”和“你需要为我的情绪负责”,也包括“我需要为你的情绪负责任”的负疚感。
在肖云那里,因为在亲子关系中形成了“都是我的错”的负罪感,所以非常影响关系带给自己的美好体验。
那需要从内心认识到,其实妈妈的痛苦是妈妈需要承担的,妈妈或许吃过很多苦,但那不是自己的错,是妈妈在当时自己的选择。
在关系视角里实现个人的成长,除了利用本身关系视角的优势,也可以用“课题分离”的方式转化关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