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这个故事不知道听了多久了,一直以来,并不是没有机会去读,而是根本没有想过去读。大概是七月中下旬的时候花了两三天读完这个故事,之后也写过一篇笔记,不过没过多久就被我删掉了,其实写的时候就已经有一种很牵强很做作的感觉,就像是读书时代写作文那样,只是为了字数而写字,并不是想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实在是让我不喜欢。
所以隔了将近一个月后,这两天又重新拾起这本书,细细地再看一次。与第一次只是了解了这个故事的大概不同,这次很仔细很融入地去感受书中所描绘的那个世界,去感受那座小城的宁静与美好,去感受那些人们的善良与淳朴,去理解作者内心的喜好、想表达的东西......有时候看到一段喜欢的或者感到惊奇的会拿起笔摘抄在本子上,与只看看不同,动笔再记一次书中的文字的时候那感觉仿佛也更深刻了,也似乎看到了作者当时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内心的所感所想。
我想沈从文肯定是个热爱生活的可爱的人,有着一颗孩子般纯真的心。正如他笔下的那些人物们,都是那么的淳朴善良,乐于助人,就连那座小城里的山水树木,仿佛也变得异常明亮清澈了。确实,这座叫“茶峒”的湘西小城,作者从小生长的地方,在他的心中永远是无可替代的,他对它深深的感情渗透在作品的每一处文字里,我想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受到。而文中作者也是经常拿外面纷扰的城市生活与茶峒城的进行比较,处处都透露着作者对小城的偏爱,对大都市生活的不屑,就像他在描写茶峒城里的妓女的时候,根本不是我们脑海中那些令人排斥的形象,相反的,她们重情重义,勤劳朴实,和茶峒城的其他人们一样,过着单纯的生活。我想这座小城、这里的人们在沈从文的记忆中定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而且他会极力去保护它不受外面的污染和伤害,就如同守护心中那块纯洁神圣的不可随意触碰的圣地一般。所以很多时候读边城,都会感受到满满的温暖,轻轻地翻阅,唯恐打搅了他们宁静的生活。
读边城的感觉跟以往读其他作品不同,一方面是因为茶峒这座小城与我从小生活的沿海一个小镇有些许类似,因此读的过程中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但是我们这里工业较之内陆发达些吧,所以相对来讲受污染的程度肯定要严重些,环境肯定比不上茶峒城,没有郁郁葱葱的山川,也没有清澈见底的河流,甚至蓝天白云现在也是少见的,不像茶峒城,它保留着最原始的自然之美,让人心向往之;另一方面是被沈从文的文字深深地感染了,尤其是第二次细读的时候,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那样的朴实无华,却像是写进了读者的心里,因为作者把自己对小城深深的爱融进了他的文字里,才会让读者读来心里也暖暖的,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吧,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爱的力量。
不过,当时看到结尾的时候,有些许小小的震惊,本以为还有下文,结果没有了,让读者留下一个未解的谜。就像故事的最后写的那样,“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我以为翠翠会答应船总顺顺住到他家里去;以为天保也许只是被误认为下滩坏死了,其实并没有死,多年后也许还会回来;以为傩送会选择原谅翠翠和她的祖父,和翠翠一起好好的生活;以为傩送会接过祖父的渡船,代替祖父完成那未完成的使命......然而都没有,给读者留下不尽的遗憾。
读边城,有温暖,有遗憾,有感动,有辛酸......我想最重要的是,不论世事变化如何,都要保持一颗善良、纯真的心,不浮华、不做作,这样过好一生便好。
《边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