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经典中国传统文化
意识粘着物性,灵性解脱纠缠,物我两忘处即得天心昭然

意识粘着物性,灵性解脱纠缠,物我两忘处即得天心昭然

作者: 徙竹散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6-22 10:25 被阅读0次

要说人什么时候最想置身事外,那一定是已经被烦恼缠住的时候,其它时间比如享受快乐的时候是没有这一念的。这就清楚了:想摆脱烦恼正是更添的一条“人欲”,也许不去想反倒有自救的机会,但正是这“转出局”的念头才是“入局”的最关键处。

诸事近身就是缘起,缘灭之时答案自现,人力于其间只能如游泳般“顺应水性”。老子爱谈水,这有型的就是水性,无形的世间法便以水性喻之。顺风顺水就是借势,省时省力且高效,逆水行舟则是人力,一旦稍有懈怠不进则退,耗时耗力。所以,顺势而为应是世间法的基本原则。

但也有凭借此话见风使舵的,自谓之“识时务者为俊杰”。这话并不错,但只能别人说自己的时候感觉才能出来,但凡如此标榜自己的味道就全变

中国语言里有很多看似矛盾的话实则体现的是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兔子不吃窝边草”和“近水楼台先得月”;

“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和“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和“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和“人靠衣裳马靠鞍”;

“明人不做暗事”和“兵不厌诈”等……还有很多。

把这些话换换立场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只要分清哪些是对自己说的,哪些是不能对自己说的即可。

“兔子不吃窝边草”是自己的原则,但别人会劝你“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最终却只有站在“不吃窝边草”的立场上才能“先得月”,这才是妙处。

讲白了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终究要取“性上”至善,而不是“相上”。打孩子是为他好,杀敌人是保家卫国,此两者皆是“恶相”,却是“善性”。

禅宗五祖有云:真见性人,挥刀上阵亦可。

也就是这世事给了你怎样的频率就自己合上去,此时再看《易*乾卦*文言》这段就别有一番真滋味: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这段就说两个字:合频。

那些眼前的“识时务”皆因对大势看得不够远、不够深,眼前的逆风而行不过望见一时涟漪,冲过去自能洞彻天地。

“合频共振”自是“出局”之时。迷局并非在外境,而恰恰是在自己心中,如同“想转出”是入局一样,没了这点人欲反倒落个自在。原罪就是那好逸恶劳的习气,而习气则要在“事上磨”。

《三顾茅庐》便是诸葛亮考察刘备习气的测试。再一再二不再三,三次当是最合适的次数,既可以考察刘备真诚与否,更重要的是刘备此人的“质地”如何。

《人物志》有云:凡人之质量,中和为贵矣。

“中和”便是习气的味道轻,能够听取意见,若是碰到吕布那样的卧龙也就只能继续高卧笼中了。

《楞严经》所谓“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理地先要透彻,“信根”足,然后依理而行。《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深”和《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烹”背后都是一个“缓”字。

在宏观上,西汉初年汉景帝急于削藩激起了七国之乱,汉朝几乎倾覆,而他的儿子汉武帝仅用一道《推恩令》就开始让各诸侯国慢慢的自我蚕食;

在微观上,人的情绪应该是缓慢波动,如果起伏太快的话就很容易崩溃。

所以,“磨出来”的才是真功夫,装是装不出来气场的,却反而是习气的一种更加根深蒂固的表现。但是,会装的人之间却很有感觉。也就是说习气一旦对接上,所有的问题就都掩盖住了。

《鬼谷子》云:

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

这些对于对方而言是彼此境界的契合,对自己来说要随着对方的不同身份来改变自己的状态,考验的就是能否顺应心境的变化无常了。

禅宗六祖慧能所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悟与不悟是心中事,入不入局却是意识知见里事。所以,只要意识能松弛下来内部和外部就不会顶得很死,如此敏感度会减弱,心灵的灵性作用会凸显。

意识松弛了最先感受到的是肉体松弛,尤其是面部立即会舒展开来。纯精神无形无相,意识则是由精神和物质高度粘合而来,物性是趋向于死寂的,所以松弛前的面部便呈现一种“僵化”的相,任你涂抹什么都只能掩盖一时,只是“以物性除物性”。

纯精神就是“灵性”,“灵性”对人来说至关重要,一个人往那一站自会散发其气场。有些人甚至有些地方的气相当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有些地方只要进去几分钟就会让人头晕乃至想吐,有些人不用说话就让人不舒服。

实际上有些自以为的精神问题只是肉体问题导致的,心理治疗中给病人吃药遵循的就是这个理——把心理和生理的联系断开。上文说的“意识松弛了肉体就会松弛下来”并不很准确,它们是同时的,只不过是因为意识的惯性太大了,又抓了个先后。只要讯息能先抵达心灵,再从心灵起用意识就能从根处清晰的看到这点。

此处当有《画中偈》云:

画中人愁行远山 水不流平浪吞船

一念成识一念智 不识不破叠重关

山不是山尽是难 水不是水尽是滩

山高不改水自在 燕处画外自超然

心中有山水,脚下步步春。画里画外皆在一念之间,“转识成智”的关键在看得整不整全。真妄两端皆是生机,处真便触底返妄,处妄便触底归真,执着一端便是人欲。

朱子云: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相关文章

  • 意识粘着物性,灵性解脱纠缠,物我两忘处即得天心昭然

    定风波画中词* 层峦叠嶂重重山灯下秉烛夜夜谈廊下又话私私语只怕撩人碧树只只蝉梦里又睡双双醉不醒江波月照层层帆水映伊...

  • 意识粘着物性,灵性解脱纠缠,物我两忘处即得天心昭然

    要说人什么时候最想置身事外,那一定是已经被烦恼缠住的时候,其它时间比如享受快乐的时候是没有这一念的。这就清楚了:想...

  • 修行是修炼面对烦恼的心态和智慧

    美玉藏顽石, 莲花出淤泥; 须知烦恼处, 悟得即菩提。 真正的解脱之道, 不是将烦恼视为负担, 而是把烦恼当做修行...

  • 《塔罗冥想》-命运之轮-堕落与救赎

    这个演化历程其实是被生物性与灵性这两股交织的力量推动着。(Leona:生物性-蛇,灵性-鸽子) 在宇宙戏码中,“堕...

  • 灵性天心操

    天心操又名本元自由操、动态循环,是根据人体与宇宙天体对应的原理(天有天心,人体有宝贵的心灵十字),通过启动心灵的力...

  • 善知识01

    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须知烦恼处,悟得即菩提。真这个的解脱之道不是将烦恼视为负担,而是把烦恼当作修行的功课。真正...

  • 纠缠

    两个远距离的粒子产生量子纠缠 此处的存在 彼处应有相反态 此处的意识 彼处可能相互纠缠 此处的深切想念 彼处是否...

  • 2019-02-18【扩大疗愈看通灵灵讯】

    「通灵」现象,即接收另类次元灵性存有的讯息。在任何的灵性修持法门中都是普遍会出现的灵性体验。随着地球与人类集体意识...

  • 辟谷 • 白露秋分

    意识之源与物性精神 • 融流渠率(即:间率)L系 池窟驱率(即:兑率)G系 廊通縮率(即:阶率)K率 • 剧幕:场...

  • 一念起,一念灭

    万物皆有灵性,一念起,即缘起;一念灭,则缘灭。 不强求,不纠缠,一切皆自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意识粘着物性,灵性解脱纠缠,物我两忘处即得天心昭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sfx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