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人什么时候最想置身事外,那一定是已经被烦恼缠住的时候,其它时间比如享受快乐的时候是没有这一念的。这就清楚了:想摆脱烦恼正是更添的一条“人欲”,也许不去想反倒有自救的机会,但正是这“转出局”的念头才是“入局”的最关键处。
诸事近身就是缘起,缘灭之时答案自现,人力于其间只能如游泳般“顺应水性”。老子爱谈水,这有型的就是水性,无形的世间法便以水性喻之。顺风顺水就是借势,省时省力且高效,逆水行舟则是人力,一旦稍有懈怠不进则退,耗时耗力。所以,顺势而为应是世间法的基本原则。
但也有凭借此话见风使舵的,自谓之“识时务者为俊杰”。这话并不错,但只能别人说自己的时候感觉才能出来,但凡如此标榜自己的味道就全变
中国语言里有很多看似矛盾的话实则体现的是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兔子不吃窝边草”和“近水楼台先得月”;
“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和“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和“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和“人靠衣裳马靠鞍”;
“明人不做暗事”和“兵不厌诈”等……还有很多。
把这些话换换立场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只要分清哪些是对自己说的,哪些是不能对自己说的即可。
“兔子不吃窝边草”是自己的原则,但别人会劝你“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最终却只有站在“不吃窝边草”的立场上才能“先得月”,这才是妙处。
讲白了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终究要取“性上”至善,而不是“相上”。打孩子是为他好,杀敌人是保家卫国,此两者皆是“恶相”,却是“善性”。
禅宗五祖有云:真见性人,挥刀上阵亦可。
也就是这世事给了你怎样的频率就自己合上去,此时再看《易*乾卦*文言》这段就别有一番真滋味: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这段就说两个字:合频。
那些眼前的“识时务”皆因对大势看得不够远、不够深,眼前的逆风而行不过望见一时涟漪,冲过去自能洞彻天地。
“合频共振”自是“出局”之时。迷局并非在外境,而恰恰是在自己心中,如同“想转出”是入局一样,没了这点人欲反倒落个自在。原罪就是那好逸恶劳的习气,而习气则要在“事上磨”。
《三顾茅庐》便是诸葛亮考察刘备习气的测试。再一再二不再三,三次当是最合适的次数,既可以考察刘备真诚与否,更重要的是刘备此人的“质地”如何。
《人物志》有云:凡人之质量,中和为贵矣。
“中和”便是习气的味道轻,能够听取意见,若是碰到吕布那样的卧龙也就只能继续高卧笼中了。
《楞严经》所谓“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理地先要透彻,“信根”足,然后依理而行。《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深”和《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烹”背后都是一个“缓”字。
在宏观上,西汉初年汉景帝急于削藩激起了七国之乱,汉朝几乎倾覆,而他的儿子汉武帝仅用一道《推恩令》就开始让各诸侯国慢慢的自我蚕食;
在微观上,人的情绪应该是缓慢波动,如果起伏太快的话就很容易崩溃。
所以,“磨出来”的才是真功夫,装是装不出来气场的,却反而是习气的一种更加根深蒂固的表现。但是,会装的人之间却很有感觉。也就是说习气一旦对接上,所有的问题就都掩盖住了。
《鬼谷子》云:
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
这些对于对方而言是彼此境界的契合,对自己来说要随着对方的不同身份来改变自己的状态,考验的就是能否顺应心境的变化无常了。
禅宗六祖慧能所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悟与不悟是心中事,入不入局却是意识知见里事。所以,只要意识能松弛下来内部和外部就不会顶得很死,如此敏感度会减弱,心灵的灵性作用会凸显。
意识松弛了最先感受到的是肉体松弛,尤其是面部立即会舒展开来。纯精神无形无相,意识则是由精神和物质高度粘合而来,物性是趋向于死寂的,所以松弛前的面部便呈现一种“僵化”的相,任你涂抹什么都只能掩盖一时,只是“以物性除物性”。
纯精神就是“灵性”,“灵性”对人来说至关重要,一个人往那一站自会散发其气场。有些人甚至有些地方的气相当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有些地方只要进去几分钟就会让人头晕乃至想吐,有些人不用说话就让人不舒服。
实际上有些自以为的精神问题只是肉体问题导致的,心理治疗中给病人吃药遵循的就是这个理——把心理和生理的联系断开。上文说的“意识松弛了肉体就会松弛下来”并不很准确,它们是同时的,只不过是因为意识的惯性太大了,又抓了个先后。只要讯息能先抵达心灵,再从心灵起用意识就能从根处清晰的看到这点。
此处当有《画中偈》云:
画中人愁行远山 水不流平浪吞船
一念成识一念智 不识不破叠重关
山不是山尽是难 水不是水尽是滩
山高不改水自在 燕处画外自超然
心中有山水,脚下步步春。画里画外皆在一念之间,“转识成智”的关键在看得整不整全。真妄两端皆是生机,处真便触底返妄,处妄便触底归真,执着一端便是人欲。
朱子云: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