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戴氏春秋
鲁春秋之一:诸卿及军制 —— 3.22 关于“卿序”与“军行”的

鲁春秋之一:诸卿及军制 —— 3.22 关于“卿序”与“军行”的

作者: 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 来源:发表于2024-03-21 07:32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如前文所属,齐国尽管由于国君与国、高两族之间的特殊关系导致实际行政权下移至排名四、五位的右、左相,但是形式上仍然保持了《周官》中六卿的基本形态,尤其是“大宗伯”一职保持在第三位。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关于齐国的第二个切入点:

    陈、鲍、栾、高之难(前532)

        我们首先确定这一年中齐国“上三卿”的身份:

        ……九月,叔孙婼、齐国弱、宋华定、卫北宫喜、郑罕虎、许人、曹人、莒人、邾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如晋,葬平公也……(左传.昭公十年)

        就是说同样在这一年秋七月戊子,晋平公在位二十六年后去世。尽管发生了“四族之难”,齐国仍派出世袭上卿国弱(景子)前往晋国送葬。相对应的,鲁国派出“为政”的大司徒叔孙婼,宋国派出上卿司徒华定,卫国派出冢宰北宫佗(《左传》误记为北宫喜),郑国派出冢宰罕虎(子皮)。而齐国的另一位上卿即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代替被“二惠”流放的高止而继承家门的“敬仲之曾孙酀”,也写作高郾或高偃。

        除了世袭的国弱、高偃以及以为不知名的宗伯以外,齐国六卿之位只剩下三卿了。而齐国比较有实力的家族却有四个:

        ……齐惠栾、高氏皆耆酒,信内多怨,强于陈、鲍氏而恶之……陈、鲍方睦,遂伐栾、高氏……五月庚辰,战于稷,栾、高败,又败诸庄。国人追之,又败诸鹿门。栾施、高彊来奔。陈、鲍分其室……(左传.昭公十年)

        经过长期的准备之后,陈、鲍趁“二惠”栾、高饮酒而率领各自甲兵突袭。由于此前“惠族”曾流放高止,且驱逐群公子以削弱公室,整个政变过程中齐景公和国、高竟然完全中立不予干预,坐视异姓的陈(妫姓)、鲍(姒姓)驱逐公族栾、高(姜姓)。于是栾施(子旗)、高彊(子良)被迫出走鲁国,不过《经》、《传》对此记载略有出入:

        ……夏,齐栾施来奔……(春秋.昭公十年)

        也即只提到子旗奔鲁,而没有提及子良。当然事实上子良确实也来到了鲁国,而且年底叔孙婼去晋国送葬返回鲁国的时候还见到了他:

        ……昭子至自晋,大夫皆见,高彊见而退。昭子语诸大夫曰……(左传.昭公十年)

        之所以《经》不提到他,是因为高彊在齐国并不是卿,只是上大夫而已。可见由于国、高、宗三族固定占据了三个卿位,导致齐国剩余可以分配的卿位非常稀缺,连世袭的“惠族”高氏都排不上。则这一年齐国六卿的排序为:

    “陈鲍栾高之乱”中齐国六卿排序

        齐国“上三卿”和“下三卿”的划分也见于更早关于管仲治国言论的记载中:

        ……公帅五乡焉,国子帅五乡焉,高子帅五乡焉。参国起案,以为三官,臣立三宰……(齐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

        就是说国君、国氏、高氏等分齐国的土地和人口,“以为三官”就是分别治理这三部分人口的主官。当然齐侯不能够亲自管理这种具体事务,则齐侯对应的部分实际上由“大宗伯”代理,而大宗伯又排在国、高之后,所以三官即上三卿。“臣立三宰”则是具体统帅群臣的下三卿,其具体称谓首先来自鲁襄公二十五年(前548)的“崔杼弑君”事件:

        ……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灵公……生景公。丁丑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也即崔杼为齐景公右相,庆封为左相。不过崔杼的所谓“右相”还有另一个说法:

        ……遂灭崔氏,杀成与彊,而尽俘其家。其妻缢……辛巳,崔明来奔,庆封当国……(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庆封灭崔氏(前546)后从左相登一位成为“当国”,由于右尊于左,则右相也被称作当国。而原先属于《周官》所述属于六卿的部分职位已经被排除在齐国的卿序之外:

        ……齐为庆氏之难故……使士华免以戈杀国佐于内宫之朝……使清人杀国胜。国弱来奔,王湫奔莱。庆封为大夫,庆佐为司寇……(左传.成公十八年)

        按照晏婴的话说“唯卿为大夫”,也即在齐国说一个人做货真价实的大夫就相当于说为卿的意思。而庆封为大夫就是说庆封成为卿(前573),但其弟庆佐虽然任司寇,却不是卿,这至少说明在齐国司寇不是六卿之一。后来庆佐直到二十一年之后(前552)才由于位于崔、庆之间的某位大夫去世而登位为卿:

        ……齐侯使庆佐为大夫,复讨公子牙之党,执公子买于句渎之丘。公子鉏来奔。叔孙还奔燕……(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我们再通过金石学的角度来寻找信息,清末于山西出土的春秋中后期齐国器“鲍子鎛”铭文中有:

        ……余为大攻厄、大事、大徒、大宰……

    “鲍子鎛”涉及官职部分铭文

        如图,作器人鲍牵(庄子)先后担任大工正、大事、大徒、大宰四职,其中工正非卿,而鲍牵在被刖之前仅次于国、高、宗,所以下三卿也即三宰的正式称呼当为大宰、大徒、大事,其中大宰即所谓右相、当国,大徒即左相,大事即六卿之末。有的学者将大事判定为大史,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史官往往都有专业的家族世袭,而世代出任职业卿大夫的鲍氏是不会进入史官序列的。

        如果以庆封之弟庆佐晋位为卿这一年(前560)为例子,齐国六卿的排序为:

    庆佐登位为卿之后齐国六卿格局

        综上,相较于《周官》所述六卿,齐国在形态上与之极其类似,譬如存在排名第三的大宗伯,但是在具体官职上面则完全与齐国自身的政治格局充分结合。而诸如司空(大攻厄/工正)、司寇等职务就不在齐国六卿之中。此与鲁六卿相比,虽然齐六卿在表面上来看外在的设置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其内在的灵魂上仍然是相契合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鲁春秋之一:诸卿及军制 —— 3.22 关于“卿序”与“军行”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smx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