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想来应该是一个月前的事了。
有人在朋友圈推荐一个可以免费设计签名的姑娘,我心血来潮加了姑娘H的微信。
H给我的印象很好。二十五岁的样子,身材高挑、皮肤白皙、爱笑、爱自拍。她用照片或短视频的方式记录着她的生活:请朋友们吃饭、坐在弹钢琴前表示要培养些雅兴、和列表里成百上千的好友在朋友圈互动……
每次我翻朋友圈,总能看到年轻又漂亮的H冲我笑,我内心自然是欢喜列表了有这样一位好友。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二十多天。
前天我拉黑了H——因为她是个微商。一周前她开始疯狂推荐某护肤品——H把她的巨额收入截图、“顾客”对商品如潮的好评截图全都贴到了朋友圈里。她也招代理,把她的工作讲述得惬意又得意。
我开始意识到从一开始这就是微商们布的心理局。我所了解的是她想要我了解的她,我所看到的是她想要我看到的生活。
我想拉黑的不是H,而是藏在H朋友圈里的,极有可能只是表面光鲜的生活、轻易得来的钞票和优哉游哉的工作。
我仿佛觉得,拉黑她我就能回到当下生活的秩序里,停止无谓的羡慕甚至焦虑,然后继续专心经营自己的小圈子,继续踏实地往上走,继续相信努力的意义。
2
众多研究机构表明: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越长,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越低。因为当看到他人光鲜的生活时,大家难免会质疑自己是个loser,随之而来的便是挥之不去且欲显强烈的“一无所有”的感觉,以及对这种感觉的恐惧。
在书上看过一个故事:
作者许久不见的老同学来到了他工作的城市,并打电话希望作者能安顿自己住一宿。
老同学发的朋友圈里尽是自己和西装革履人士的合影,富丽堂皇的会议厅,琳琅满目的饭局……想到这些,作者不禁惆怅了起来,环顾自己租的房子,他暗暗地想:怎么也不能让老同学看到自己毕业两年仍是这副“穷酸相”。
于是作者盘算着和老同学去酒店住。到了酒店门口,老同学一下怔住了,拍拍作者肩膀:你怎么带我来酒店了,这么贵,我去你那儿沙发上躺一宿就可以了。
作者愕然:“你现在条件这么好,我那儿破败得很”。
老同学搭着作者的肩膀,边走边说:“你怎么知道我条件好?微信朋友圈看的?你说我一个做贷款代理的,不把自己搞得体面一点儿,客户怎么相信我?毕业两年了,钱一点也不好挣。微信,微微信信就好了……”
你说不清朋友圈里谁的光彩是精心修饰,或者刻意伪装出来的。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3
即便那些看似畅意的人,也不见得活得顺风顺水。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和这个道理有交集的呢?
初二那年,我参加了学校的朗诵比赛,并且有幸进了决赛。
决赛那天,白色上衣、深色牛仔裤、小白鞋打扮得我心里美滋滋的。
终于轮到我上台了,我踩着台阶一步一步地走上台,就在我迈上最后一个台阶的时候,我感到不适——大腿一侧硌硌的,下一秒我反应过来那是我放到裤子口袋的宿舍钥匙——裤子的口袋是漏的!我佯装微笑走到话筒处,每走一步钥匙就往下溜一点儿……
灯光耀眼的大厅,各色塑料花装饰的舞台,正对着我的摄像机,同学们的掌声……
大家眼里的我吐字清楚、感情到位、站在台上熠熠生辉,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枚钥匙已经滑到了我的膝盖内侧,凉凉的、硬硬的,硌得我走起路来有点儿滑稽……
贝多芬的一首《命运交响曲》在国际上传颂了几个世纪;路遥一部《平凡的世界》感动并且鼓舞了无数的年轻人;成龙大哥凭精湛的演技荣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君不见失聪于贝多芬而言是命运最大的恶作剧;君不见《平凡的世界》使路遥获得矛盾文学奖,而他去领奖的路费都是借来的;君不见成龙大哥在外收获了那么多的崇拜,也挡不住其子的一句:我和我父亲不太熟。
你看,很多人站在生活的舞台上,表面风光无限,腿弯处都有一枚硌人的“钥匙”。
4
写到这里,我仍不想说那句“在朋友圈晒什么就是缺什么”(暂且不考究这句话本身的逻辑)。
因为别人“晒”什么不重要,别人缺什么也并不值得好奇。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老老实实打理好自己的生活,这些远比偷偷盯着别人的朋友圈羡慕或鄙夷更重要。
我们总喜欢把别人表面的幸福和我们隐藏的痛苦作比较,于是我们的痛苦指数在不当的对比中创了新高。
没有人把日子都过在朋友圈里,与其用别人的幸福惩罚自己,还不如用自己的痛苦鞭策自己。
最后,你想要什么?你在做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