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敦刻尔克》?
这样直截了当的问是根本没有答案的,因为这部电影的观影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和感受自然也会差很多,从9月1号上映开始,各个知名公众号和相关自媒体都发表了对电影《敦刻尔克》的影评及导演采访或周边介绍,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解剖”这部电影,得到的也就是不同角度下的敦刻尔克。
那么,哪一个角度的观点是相对公平和准确的呢?
说实话,这真的很难去选择,尤其是在这种历史类影片中,因为涉及到了战争、人性、历史、zz,以及悬疑惊悚等元素,判断的难度就更大了。
从电影剧本的角度来说的话,这部电影太倾向于煽动恐惧,而不是酝酿恐惧了。
这一点等到一会再来详细解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的话,电影所表现的场景和“英法联军”与“德意志”之间的对战被压缩到极致,使得影片中的对立方的形象完全没有塑造出来,把历史抽象化了,缺乏客观性。
类型(风格)影响结构
在反战类型电影《现代启示录》里,历史是作为一个大背景出现并为影片中的对立双方做铺垫的,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主角的意识变化以及战争场面的展现,通过这种客观的场景重现来表现一种反战的主题,在这种展现的过程中战争的双方都是被镜头展现出来的,影片在拍摄的过程中多次通过剧情和快速剪辑的方式来表达“反战”这个主题,同时又通过一条隐线——主角的意识变化来展现战争的荒诞和无力感,进一步表现出整部影片的意识形态。
库布里克的电影《全金属弹壳》同样也是如此,而之后出现的一系列电影,比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美丽人生》、《海上钢琴师》则是注重描写在战争下的个人价值的呈现,这种呈现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也是战争类电影从类型片转变成文艺片的一个过渡。
从反思战争(《全金属弹壳》),到发现人性光辉(《辛德勒的名单》),再到如今的《敦刻尔克》,战争类型的电影经历了三个时期的过渡,到了如今的《敦刻尔克》,基本上可以说是脱离了类型片的束缚而形成一种新的风格了。
这种风格得益于对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去粕取精,借助于历史事件的大场景来表现个人的无力感——这种表现并不是将人物放大化,相反,而是将人物的维度去除掉,将人物平面化,单一化,因此,我们看到了众多主角,看到了海陆空不同时间维度间发生的故事,看到他们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如何产生联系以及主角的命运将归向何处。
剧本影响结构
很多影评在褒扬这部电影的时候,刻意避免了从剧本的三幕结构来讨论电影本身的合理性,这显然有些掩耳盗铃了:一部电影最最重要的就是故事,而故事的结构则是影响观众情绪的向导,同时也是故事的“骨架”,有了这个骨架,故事的起承转合就会变得有据可依且有理可循,只有在保证故事的逻辑性和观赏性的基础上,在形式和立意上不落窠臼甚至别具一格,影片的整体质量才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在此之前,剧本的三幕结构是基础部分,也是电影的“地基”,通过对三幕结构的戏剧延伸或重新组合,来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亦或是情感上的转折,达到将情感传递给观众的目的,这是视听语言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电影《1942》同样是在描述一群人的“撤退”过程,着重刻画了人性的变化,而在这种刻画过程中,故事作为影片的主要框架,为这种变化提供了可能性。只不过影片的立意并不明显,缺乏张力,导致影片本身的风格未能确立起来,沦为了一部中等水平的片子。
在《敦刻尔克》里,故事是非线性的,同样的,时间也是非线性的,我们看到了时、日、周在不断的变换和推进,但是这种推进进展的实在毫无趣味,尤其是在高潮不断的音乐声中,我们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或某一件事情上。
情绪影响结构
对于《敦刻尔克》来说,每一秒都是生离死别,下一秒的故事根本无从预测,生与死只在一瞬间——所以,这部电影的故事是未知的,他并没有采用传统的三幕结构来表现影片的戏剧性和张力,而是通过主观性的方式:悬疑类的音乐主观性极强,这种主观性同时也是伴随着影片本身的氛围来展现的,也就是说,音乐是角色内心世界的外化,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很快的得出类似的其他结论:三线叙事和非线性时间的建置都是为了表现一种慌乱和不安,通过看似混乱实际上却极其清晰的结构线来表达一个共同的观点——活着。
正像是影片中角色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一样,电影表现出来的压抑和不安以及初看时的错综复杂的故事线,其实等到第二遍再看的时候,就已经明白,这里所要表达的,无非只是寻求生的希望,片中的角色无论再怎么慌乱和不安,他们的唯一目的只是离开敦刻尔克,回到自己的家乡,而故事之外的结构、形式、音乐,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营造一种未知的气氛。
通过这样的营造来模拟角色的内心世界,进而让观众走入电影里,与电影中的人物一起,体验逼仄的情绪和行为。
实验性和观赏性
作为一部革新之作,诺兰所做的努力可能会让很多人不待见,但只要多看几遍片子就会发现电影本身的奇妙之处,虽然脱离了剧本的三幕结构中最重要的冲突建置和欲扬先抑的准则,但是影片在情感上和历史的还原上都选择了一个非常刁钻的点,我们在这里可以称之为:无力感,这与弗洛伊德所描述的“无力感”有出入,战争的无力感来源于对自我意志的丧失的一种精神外化,作为敦刻尔克大撤退运动的中的一员,明知生的希望渺茫,但只要有意思希望,就得去争取。
战争的结束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代表的是胜利或者失败,而对于一个士兵来说,只是活着或者死去,在这两个选择上,他们历经了无数次的战争,寻找胜利,寻找希望。
然而,战争对于参战的个人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也正是看到这一点,诺兰想通过这部影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通过将悬疑与战争两种类型的类型杂糅的方式,来让整部影片的形式产生了创新,也正是因为这种创新,让影片的观赏性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则是影片质量的大大提升。处于对剧本结构的耿耿于怀,我还是很难把这部片子视为一部完美的作品,但是他足够优秀,不仅质量上乘,而且创意十足。
综上,这是一部颇具先锋性的作品,值得多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