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事,两个世界。
同一件事指的是学习。工作日每天晚上都有研究生的课,从六点半开始,周末是全天的课。周一和周二,方老师是要一个个点名回答问题的老师。因此,我上他的课最认真,不敢走神。一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叫到我;二是方老师的问题总是有点超出我的常识和认知范围,真的有点难回到。
今天的问题是
1.边疆治理=硬治理+软治理=(硬治理=经济基础+人力资源+公共产品等)+(软治理=制度+情感+文化+利益等软性条件)=协同创新治理
2.边疆治理/社会治理=协同治理的实践与经验问题。
3.f(xy)=x+y+z=(x=x1,x2,x3......xn)+(y=y1,y2,y3........,yn)+(z=z1,z2,z3,.......zn)=R
从这三个公式中选择一个公式,谈谈你对“协同创新治理”。
像看了天书,可就是我要回答的问题。老师的点名提问如约而至,让我先讲协同创新治理的好处,再结合公式谈谈对于“协同创新治理”理解。
因为之前的课也有认真听,对于硬治理和软治理,也都做了回答,加上同学们和老师的讨论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因为对于第一个公式比较熟悉,所以根据一个公式谈了海南的协同创新治理。
今天我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原来老师是在教我们一种思维方式,这样的公式,可以让我们的思考更加有条理,当我们的思考和公式一一对应时,很多模糊的认识就慢慢清晰起来了。我想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运用到很多的地方了。
可是我没有想到的是,中午王老师只问了我一句:“今天延迟服务么?”我回答:“没有。”属于行动派的王老师直接就从今天晚上开启了“坚守课堂,一起观课——海南省小学语文优秀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并定为每周一八点半到十点半。
除了王老师,群里还有17位极其优秀的小伙伴,这种一起学习的感觉确实挺好的。我只是为难同时听两门课。
不过我“三心二意”,同时可以做多件事的本领还是发挥了作用。可是,一边是管理学的专业学习,一边是语文学科专业学习,一文一理,完全不搭边的学科。但正如同王老师所说:“今天实现了我想一起看课的梦想。”而且两边我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也努力做到了有理有据,一步一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做一个负责任的表达者。
观课内容:
课 题:六上《只有一个地球》
授课教师:江苏名师潘文彬(正高级、特级)
主持人:王琴玉(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参与教师:海南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
“一起观课”基本要求:
1.本群成员轮流做主持人,安排相关内容,负责简讯编辑。
2.周五确定观课内容(一节课视频),个人自主阅读相关材料。
3.周一20:20腾讯会议点名签到、合影,20:30—22:00一起观课。
4.主持人提前确定观课议课提纲,主评20分钟,其余成员自主议课20分钟,总结5—10分钟。
5.每次活动做简讯一份,word格式呈现,记录主要观课主要信息。
6.两次不参加活动者,不做笔记者,自动退出,不再加入。
《只有一个地球》观课议课提纲:
1.本课教学的大概念是什么?
2.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3.本课教学主要环节有哪些?教学策略是否有效?每个环节的评价策略是什么?是否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
4.这节课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5.本节课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我没想到就那么一下午的时间就做了那么多的思考,迅速组群,制定规则,提炼提纲。
经过这段时间“大概念”的反复洗礼,也经过了反复磨课的锻炼,我觉得有些东西在悄悄改变。一个是不害怕上课了,现在接到上课的任务,无论是不是熟悉的课型,时间是不是紧张,心里都很淡然。一个是看课的眼光好像也发生的改变,对于课的喜好也是如此。
以前从来不会去思考一节课或者是一个单元的“大概念”是什么,似乎也有点懵懂,但是今天对于《只有一个地球》的大概念思考,竟然和王老师的基本一样,这说明我的判断还是准确的。
《只有一个地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王老师认为本课的大概念是有理有据,一步一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才是一个负责任的表达者。
潘老师主要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一个是聚焦结论寻证据,这是在文本中验证作者是如何有理有据、一步一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第二个是观看宣传片,并联系个人经验谈感受,这是要学以致用,获得表达的智慧,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
这两个学习任务的完成很好地突破了两个学习目标。这一节课我最喜欢的就是简单、干净的学习任务的设置,聚焦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但是同时正如同王老师和小伙伴提出的那样,缺少了全员参与、全员实践的理念,评价也大多是一对一的。
课要多看,多对比,才能有感觉,说好一年一起看课50节,王老师私下跟我约定了一起看课150节,那就不见不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