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读 熊 拯 油 画 —李发模

作者: 实画实说 | 来源:发表于2017-10-21 00:04 被阅读0次
    李发模·近照

    李发模,1949年4月生,贵州省绥阳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 。原贵州省文联委员、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作席。15岁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诗文集30余部。长诗《呼声》获中国首届诗歌奖,被前苏联作家叶甫图申科誉为“中国新诗的里程碑 ”。其诗作多次获奖,许多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广为流传。

    我读熊拯油画——李发模

    清代书画家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任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追求,一个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有一个时代的庄严使命,就必须顺应时代大潮,把个人的艺术才智融汇于时代发展的洪流,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作品。

    熊拯油画【佛说】

    很多人都在说,人的命运是上天安排好的,是天注定,其实不一定对,人的命运是有无数个小结果串联而成,下一刻的命运是由这一刻的所做作为决定的,而这种所作所为我们是可以自己选择的,所以说,人的命运是由自己决定的。人是宇宙中或存或亡的尘埃 ,其意识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在这时空里,相对于未知来说,人已知的东西是少之又少 ,不能认识就不代表它的不存在。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认为这个时空中只有地球上才有我们的生命,从而否定除地球外就没有其他生命的存在一样可笑。又当某件事情的发生超出人类的意识时,往往就用“巧合、运气 、命运”来进行解释,从而否定或怀疑背后法则的支配作用。所以,因果是绝对存在的必然法则,我们必须尊重和敬畏,这是我们思维的起点,只有掌握了这个法则,我们才有可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命运。

    熊拯油画【遥远的主?】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都把“德艺双馨”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修德与修艺相辅共进,结合古今,修艺先修德,以德治学,积极追求更高的精神艺术境界,融德于作品,以作品中之德感染读者,启迪读者,我读了熊拯油画 ,就有这一种感觉。这时空宇宙之间是不是存在着一种方程式,对人生来说,叫作生 、老、病 、死,人要成长,到成功,是加、减 、乘、除,人在这个时空里,怎样解开这个方程式 ?易经八八六十四卦,这64卦中,以64来乘6等于384数,如果你任意讲三个数,如多于384数,就减去384数,从所剩的余数算起 ,不断的加以384,一直加到无的时候 ,就为神数了,可代表人一生的命运前程 ,熊拯油画 ,就是在这一种方程式上展开的。

    熊拯油画【呵嗬】

    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但绘画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阅历、学识和悟性有着相联的关系 。读熊拯油画,画面上的红、黄、蓝等那些很跳眼的色块,对于我来说,好比农民用石头造房子一样 ,根基坚固,石头硬眼,而对于学识和悟性较高的学者来说,对熊拯油画的鉴赏就更加深层次了。熊拯从农村到城市 ,从耕读到市道中忙碌的穿梭,是为了体验和提升阅历,想在艺术道路中寻找真谛。从熊拯油画中可以读出,春天至冬天的枯梗问天,到年复一年的季节轮回,他都在感悟着时空里万物生命的悲欢离合,呐喊着人与自然要和睦相处。他的画是他精神世界灵魂的悟性,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家,都是靠个人的悟性和勤奋成就了自己的佳作,所以 ,悟性和修德对于熊拯来说是决定他艺术造诣的至要条件 ,他的这一特殊悟性决定了他的绘画深远,造就了他今日的熊拯油画。

    熊拯油画【老家门前】

    话又说回来,我知农民用石头来造房子,造的是立体物质空间,人在食色中追随物质,享受物质,使物质社会体现人的所得生荣。记得那次,我从北京坐飞机到欧洲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在空中看到的大海、河山,石头和土,我思我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什么是从石头里悟了出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原名为什么叫《石头记》 ?我百思不得其解,待我到了欧洲后,我才明白,“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在中国,我没感悟到。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所以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而绘画艺术更加如此要有中国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精神,作为一个中国的画家如果不能够认识和发扬中国的文化艺术精髓,那他所做的努力将只能是舍本逐末。西方觉悟的画家们,都从东方绘画中寻找变法,如凡高、马蒂斯、毕加索等,都不同程度地从中国绘画中吸取营养而成为西方的大画家。

    熊拯油画【阴阳之光】

    我们再来看地球、月球、星球,看起来觉得这个时空之复杂,其实是很简单的,都是金 、木、水、火、土在运行中集成,创造了我们人类的生命。我们人类的生命与食色是分不开的,就象绘画离不开颜色,作品离不开思想,画家离不开悟性一样。说到悟性的 “ 悟”字,左边的“忄”是“悟”的灵魂,是指从心 、从情、通灵性(智、爱、魂),灵魂就是心中有方向、有目标、有旗帜,右边上面的 “五”,是指眼明、耳尖、鼻灵、舌活、身健(外觉通达的基本条件),下边的“口” 是指语言、表达、引申(信息输出),上下一起的 “吾”通“我” ,即人 ,是指民众、人类,智慧通过传播得到普及,再通过大众实践应用才能将智慧、精神转化为无穷的物质力量与财富。人要站立起来才能顶天立地,要想达到艺术的真谛,悟性才是精神的表白,这其中之悟是没办法学的,不是技术层面上的经验,而是要靠个人的“悟”性。每一个画家的悟性不同,所造就画家的认识和艺术造诣就不同 ,这纯粹是一个人的事 ,如果硬要弄个什么机构来研究,那只能说是艺术的无耐 、世人的无聊,技术可以传授 ,并且是看了之后很容易学会的东西,所以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往往会保密,但艺术就没必要保密,看得见的那部分是技术,看不见却留在心灵深处的才是艺术,因为艺术是用心灵去默默感悟的东西。佛家讲渐悟和顿悟,这一个 “ 悟”字十分耐人寻味却难以言说 ,修佛者众多,悟道者寥寥,艺术正是如此 。

    熊拯油画【圆】

    回过头来,再来读一读熊拯油画【圆】,是一幅正方形的布面,高100cm、宽100cm的油画作品,画面由圆心、半径、圆周和人物组成。圆生万物 、万物皆圆,大到天体宇宙 、太阳、月亮、地球,小到分子、原子、微子及圆桌上各种人造的用具和围着圆的你、我、他都是圆,但决定圆存在的是圆心,决定圆大小的是半径,决定圆速度变化的是半径外延速度及加速度,但最终以一个 “圆”字循环自然。

    在人类,圆心代表“正”,是人类的希望,理应共同遵守、和谐共处,就是一切可以“利己利人利天下”的文化与制度,如:诚、信、真、善、美等,圆心虽小,但不可缺,否则就没有圆。古人强调“人无信不立”,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能在这个世上立足, “信”就是圆心,没有“信”就无法与人相处,缺少圆心,即使某些人有一些能力或聪明,但他的人生也只能是一条线段,终不能成其圆,所谓圆满。

    圆半径代表人类的“智慧”,智慧不是知识、不是智商、不是聪明,而是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通过不断地积累、沉淀、创新,最终能转化为价值的综合能力。每一个人的智慧都是长短不一的,而智慧来源于对过去的总结,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通过一次次的突破,并不断感悟、积累与沉淀而获得的。半径是可以万变,但万变不能离其宗圆心,智慧可以变化无穷,可以纵横天地,可以飞越时空,但不可以离开“正”,否则就会不能成其圆,也不会有圆满的结果。

    圆半径外延的速度代表人类的“勇敢”。勇敢是智慧的源泉,古语说“勇能生智”,不管是个人、还是政府,在漫长的生存与发展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可预知或是不可预知的困难,只要勇敢面对,就会有办法克服。

    熊拯油画【圆】局部

    圆心的确定,圆才有存在的可能,半径有长有短,是可以不断变化的,但不管怎样变化都必须坚持以圆心为中心,圆心永远不变。同样,对于任何一个人的事业或一个国家的富强来说,智慧可以变化无穷,可以纵横天地,可以飞越时空,但不管怎样变都不可以离开“正义”和“规则”,否则就会混乱不堪,最终不能成其圆。

    熊拯油画【家的阳台】

    周而复始的环周运动,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的发生、发展、消亡,都在环周运动中进行。圆是循环,循环是徳,徳是仁,仁是義,義是利,利是贪,贪则0,0则规律又回转,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绘画的基础,中得心源的心灵观照才是绘画的结果,现代影像摄影技术的高度发展,再次证明了绘画只有回到他的精神领域才能征服人的心灵世界 ,从而告诉人们绘画究竟是什么 ?时至今日 ,任何事情都是发展的,绘画艺术也不例外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高度开放,信息网络的高度发达,绘画风格也必然是多样化 ,会有新的风格和表现方式出现 ,这是历史的必然。绘画,要以一颗淡定之心去观照万物,过去的一切已成为历史,现在的一切也会成为历史,历史会淘汰掉它该淘汰的一切 。

    画艺言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 读 熊 拯 油 画 —李发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ssb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