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干扰?这锅谁来背?
在某严肃问答类网站上,有人提出:因为汉语的干扰,总是学不好英语。
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和汉语的长期使用者,我们非常不赞同这个观点。
且不说什么干扰不干扰的,单说汉语对你我而言的重要意义。大脑好比是电脑CPU,那么汉语就是操作系统。不管你学啥外语,都要翻译成操作系统能识别的语言,大脑CPU才能执行。
没有汉语,我们的大脑就是没装OS的裸机,不如算盘有用。
2
英汉恩怨的四宗罪
初学英语,我们以汉语为媒介。所以会出现这几种情况,也就是某严肃问答网站上列出的,汉语干扰英语学习的四宗罪:
1. 看文章时会情不自禁翻译成汉语。
2. 特别是遇到定语后置现象,会情不自禁按照咱们汉语习惯,把修饰成份提前。
3. 倒装句也是和定语从句一样的现象,也会不知觉得翻译提前。怀疑他们生活中说倒装句会不会很别扭。
4. 遇到长难句也会分析,但总突破不了使用英语思考。
那么我们一一来看这四宗罪,为汉语正名,也为学习英语指点一条明路。
3
第一宗罪:看文章时会情不自禁翻译成汉语
初学英语时,汉语是大脑处理信息的媒介,所以看英文肯定会翻译成汉语。
这里提出一个“内化”的概念。语言的内化是说一种语言的最基本语法和逻辑结构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被“写入”大脑,进入大脑操作系统。
对我们来说,汉语是内化了的语言。是我们预装的操作系统。
正如电脑能装双系统。大脑也可以。
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词汇、句式、语法也会逐步内化,写入你的大脑CPU。当你的积累的单词、句法等等足够用来进行独立思考了,那么恭喜你,你头脑里的另一套操作系统初步安装完毕。(进一步的测试和优化还是有必要的)
所以当你听到室友说梦话都说英文,那不是他在装逼,他其实是在测试第二套操作系统。
外语内化的过程有快有慢。据研究,海量的阅读和聆听,最有助于快速完成这个过程。
然而,在内化之前,头脑中的翻译,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4.
第二宗罪,定语后置现象,会把修饰成份提前
这里的“定语后置”,应该是“定语从句”。例如:
This is the dogthat bit my brother.
我们汉语里,修饰成分往往在前面,例如:
千里马= 千里(修饰语)+马(中心语)
但是放在后面也不是不可以。例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翻译:那些能行千里的马,一顿吃一石马料。)
This is the dogthat bit my brother.
(翻译:这就是那咬了我兄弟的狗。)
只要是按现代汉语的语法,无论是古汉语,还是英语,翻译过来,定语一定是在中心语之前。
所以说,定语后置其实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这种情况其实是“翻译”的一种体现。这说明我们学的英语还没有很好地内化。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5.
第三宗罪:倒装句也会不自觉地翻译提前。
在美国的生活经验告诉我,日常生活交谈时,倒装用的不多,也比较简单,例如Here comes the bus等。
我很不理解为啥提问者把倒装句也单独列出来,莫非他是想说: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的确更值得提一提。被动语态在书面写作中很常用,尤其是推卸责任的时候:
主动语态:We made a mistake because of miscommunication.
被动语态:The mistake shall be attributed to miscommunication between members of this team.
主动语态一听就知道是谁搞砸了,而被动语就非常的人畜无害。
但是我们汉语里,被动语态用得不太普遍,所以面对英文文献里随处可见的被动语态,一时把握不住。
根据语言的一般规则,理解被动语态,最关键是找出这三者:动作发出者、动作接受者和动作本身。
换句话说:谁对谁干了什么事。
这才是理解被动语态的正确打开方式。毕竟,我们想知道的是信息,而不是信息传递的方式。
6.
第四宗罪:遇到长难句也会分析,但总突破不了使用英语思考。
专业文章、书籍里的长难句,不是你一个人在恨,几乎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期刊《哲学与文学》(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曾经搞过一个“年度恶句大赏”(The Bad Writing Contest),颁发给当年写出最臭名昭著的长句子、难句子的学者。例如这个1998年度大赏获奖金句,你感受一下:
The move from a structuralist account in which capital is understood to structure social relations in relatively homologous ways to a view of hegemony in which power relations are subject to repetition, convergence, and rearticulation brought the question of temporality into the thinking of structure, and marked a shift from a form of Althusserian theory that takes structural totalities as theoretical objects to one in which the insights into the contingent possibility of structure inaugurate a renewed conception of hegemony as bound up with the contingent sit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rearticulation of power.
(作者J. Butler,“Further Reflection of Conversations of Our Time”)
成千上万以英语为母语的学者们,也无法用英语follow那位作者的诡秘思路。
一位评委这样评价:“这段高论,含糊不清,令人捉急(原话是:anxiety-inducing obscurity of such writing),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原作者绝对能上榜本年度最聪明Top 10。”
7.
怎么办?
没错,我知道,天天在大脑里练习英汉翻译,那是学不好的!
我们知道,学习语言时,高质量的语言输入,才有高质量的语言输出。
为了把大家的英文功力拉到能题诗的水平,这里我们准备了一个秘笈:精听+听写。
结论先行:精听+听写,培养语言的敏感和直觉,加速外语内化过程,把你的英文水平直接拉上一个层次。
8.
精听+听写,练什么功法?
该功法,打通你的任督二脉,直接刺激四大官能:耳眼心手。磨练两大技能:接受性技能之听音;产生性技能之书写。
此外,兼顾两大知识面:句子结构(关联词轻读,不熟悉句子结构可能听不出来)和句子逻辑关系(主句与从句的把握)。
在进行精听+听写时,你会刻意调用注意力去对付这两块,因为句子转瞬即逝,来不及重复,不集中注意力就不成。久而久之,会对这两两个知识面产生一种敏感和直觉。这种敏感和直觉会把你的英文水平直接拉上一个层次。
看文章,能一眼抓住句子主干,看一遍知道作者说什么,而且连说话都更有自信了。
9.
唯练不破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练一练。
怎么练?
精听+听写,大道至简,仅有三式,一旦练成,独步天下。
第一式——泛听
听录音。——听大意,听文章逻辑
不记笔记。——君子动耳不动手
第二式——听写
逐句听写。——每句听不超过5遍。
写完检查。——拼写、语法、上下文语义。
第三式——总结
听写完毕,对照原文检查批改。
汇总知识点——单词、语法、语音,新知赶快记载小本子上。
还等什么?开始吧!
原创声明:本文由知晓社原创,版权归知晓社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知晓社。
{�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