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母亲信佛,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都会在家里礼佛。天气好还会去寺庙,如果遇到了菩萨的成佛日,诞日,她是必须去的。
母亲信奉的菩萨里最多的是观音菩萨,因为观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母亲的身世遭遇,使得她心理上希望的是待人慈悲和脱离苦难。
母亲的供奉佛方式不一样,家里没佛堂,自然也没请佛像,但是我家大门口有两盏长明灯,母亲常年为菩萨供奉着。
家里的长明灯很简单,就是用木条钉成四方的框架,其中一面是一扇门,然后用黄纸把四面用浆糊糊上,下面是钻了小孔的薄木板,放上一盏香油灯。这种设计既简单又科学,下面有孔的木板可以有足够的氧气提供,四面用黄纸糊上,也阻挡了山乡的风来风往。最有意思的是家里房檐上升降长明灯的两个滑轮,是父亲那年冬天在家一刨一锤的做出来的,是上好的山梨木,外面的槽被绳子磨得瓦亮,每次往上拉灯的时候,会滋遛滋遛的作响。
每到日落黄昏,母亲解开长绳,滑轮滋溜溜的转动,灯箱就落了下来,绳子是刚好的长度。母亲挑好灯芯,添上香油,点燃灯,然后滋遛滋遛的把长明灯拉上去。两盏灯点好后,母亲点上六枝香,虔诚礼拜。门柱上有母亲专插香烛的竹筒,里面留着许多长长短短的香柄。母亲把香插在香筒里,一边三根。整个点灯的仪式就算结束了。豆点大的灯光,疏影院子里果蔬瓜蔓,摇摇晃晃亮到黎明。
很多次深夜回家,整个山谷宁静得可怕,可自家门口的那两盏灯,透过黄纸,泛着黄光,穿过那沉沉黑夜,远远的,映入我的眼里。灯光温暖得似母亲的眼光,鼓励着我勇敢前行。
离家附近有两座寺院,离的都不远。但是在母亲心目中,还是喜欢去后山的“拾自庵“,离家四五公里左右,可山高路陡。另外一家沿河边往下,路程平坦,大概七八公里左右,离家远了点,母亲不常去那里。母亲说,“拾自庵“的佛离我们近,佛也会多关照自己近邻的。我听了,就曾笑话母亲。说礼佛礼的是佛,不是哪家寺院,不都一样吗?母亲只笑笑,不回答。
母亲礼佛是很虔诚的,每次点灯前都会先洗好脸,梳理好头发,整理好自己衣服才开始点的灯。去寺院拜佛也一样,在家整理一番才出门,像要出门新娘子一样。可一般四五公里山路爬下来,到了寺院,大汗淋漓,头发被山风吹得有点凌乱,可母亲还是会很认真的整理一遍才开始拜佛。从小就被她感染,每次去寺院拜佛时,也会先习惯性的整理自己一下才下跪礼拜。
二
母亲不识字,可懂很多的佛理,也背得许多经文。她说,都是长期在“拾自庵“供奉礼佛时一位老尼净云师傅教的。
今天三月十五,母亲前两天就安排了今天要去“拾自庵“礼佛。太阳早早的就探出了头,难得的暮春好天气。
母亲整理得异常清爽,满头白发,梳理得在朝阳下闪光。一手拄着她那木头拐杖,一手背在腰后,佝偻着背,跨步出了院门。我背上母亲准备的礼佛供品,紧紧地跟在身后。
十多年没陪母亲爬这座山了,路,相比较以前好走了很多,青石板铺上,一些容易被水流冲刷的地方也用水泥修葺了一下。泥土里透着暮春的湿润,路边山花零落,蜜蜂和蝴蝶盎然着一路生机。
母亲年迈,步子缓慢,一步步的,走一会,就会扶着拐杖歇息一会儿。山路两边成片树林不见了,都是丛生灌木丛,偶尔一两颗歪歪扭扭的树,投下一些阴凉,成了母子俩歇息之处。见母亲停下来,我找一草地,放下背上东西,一屁股坐下来。比较宽敞草地还会躺下,深深呼吸几下草地里发出的清新泥土味。
母亲则会用拐杖顶顶我,“起来起来,有虫咬。”
“不会,草堆里我还钻的少吗,我可是这里的人,虫子是认生的。”我把头埋在草丛里回答母亲。山风吹过,拂过我全身贪婪的毛孔,平息我早已沸腾的血液。我想睡着,沉睡……
“起来,走啦!”母亲催促着,已经离我十来步开外。
远远的,我闻到了香火味。一颗银杏树歪着脖子立在路旁,新叶一片片吐着嫩嫩的绿。高中和大学时,曾在这里拾捡甚至摘取一些银杏叶做一些书签,送给同学,笔友。给笔友当然还会附上长长好几页密密麻麻酸酸的文字。哎,大概所有笔友都未曾有联系了,可你们是否还保存我从这银杏树上送出受过佛供养的虔诚和祝福呢?
好想再去摘取一些银杏叶,寄托我的祝福和思念——可没了远方的朋友,我寄给谁呢?我在树下呆了一会。婆娑在风中的嫩叶,斑驳地投着近午的阳光,在树上摇曳着生的美好,我为什么要去摘取呢,它们还没享受秋风和霜寒的洗礼呢?它们还没受够香火和钟声的禅化呢?……
顿悟不一定要在菩提树下,随处皆是顿悟之所,而我,在这颗几百年银杏树下顿悟了生的意义。
三
拾自庵,与其说是一座寺院,倒不如说是几间青砖瓦房。寺院西边是十多米高悬崖,一条小溪从山上倾泻而下,然后在悬崖下形成水潭,倒为寺院增添不少生机。
每日里,流水声,钟鼓声,诵经声……萦绕着善男信女们所欲所求。苦难也罢,功利也罢,在这里留下的只有敬畏和虔诚。
正院前方,低矮的院门,用行草在木板上刻着“拾自庵”,这块木匾应该有三十多年了吧,反正我记忆它就一直在。我感悟的是给这寺院取名之人,应该是个大哲。因为单就“拾自”二字,就蕴含了太多的深意。
拾者,从地上捡起之意,也有收纳,整理的延伸意义。
拾自——也就是把自己从地上捡起,佛理也奉众生平等,把摊到地上的众生捡起,重拾人格,信心,尊严。
拾自——也是收纳,整理自我的意思。人生苦难本就很多,得自我接纳,自我整理,接纳现实苦难,接纳需要面对的将来。在这里佛没有要求你不争,不取,不求,不为……而是,有为而为之,无为也为之。整理自我,是整理你强大的内心,重新面对自我。收拾自己面对苦难的决心。佛,在彼岸等着你人生的凯旋。
在这里礼佛多次,这次我终于理解了“拾自”二字的含义,对于悟者,即便是临终前的那一秒,都不为晚。我庆幸我自己。
母亲留给我前行的背影,给了我拾自人生的又一诠释。
寺院正前方望去,眼前层峦叠嶂,两山挟江,左右两山成环抱之势。青山吐翠,山水相依,流水古刹,香火缭绕,晨钟暮鼓,好一处胜景。
四
拾自庵,于我,最大的故事传奇也许是院内的那尊被火烧黑的佛像。
应该是五十多年了吧,具体那一年我问过,谁都谁不准了,那是个破四旧的年代,当年拾自庵的规模比现在还要大,解放前,这里最多都有三五个僧尼常住,解放后,大生产,大跃进,学大寨等运动,尼姑们也还俗加入革命生产大潮流。
净云师傅(家乡人都尊称僧尼“师傅”,其实应该叫师太才准确)在大浪潮中,也还俗了,可他一直没有离开寺院,每天暮鼓晨钟的供奉寺院的菩萨。
可革命的浪潮来的太凶猛,一天几个套着红袖筒的人在寺院前那个义愤填膺,把净云师傅双手反捆,脖子上挂着牌子,脸上也被画成牛鬼蛇神的模样。然后几把干柴就把寺院点着了。
爷爷曾说起过,那是冬天的一个黄昏,山风凛冽,火借风势,寺院顷刻间就被大火包围,当时,净云师傅跪在那里,双眼紧闭,口念佛经,她就在她佛的世界里,火光中,那些得意幻想着破除一切的人笑声和笑颜都与她无关。
母亲也给我讲了火烧拾自庵后一些因果善恶报的故事。
她说,火烧拾自庵后的第二天,有贪财者就偷偷摸摸来到了火苗犹在的寺院,一尊尊佛像尽毁,小的都已变成灰烬,大的成了黑木圪塔。
可贪财者知道每尊佛像的腹内都有一小块金子,那一小块金子成了贪婪者的目标,一尊尊佛像里面的金子成了他们翻找的目标。大一点的佛像成了一块黑木圪塔,他就用斧子劈开来取金子。当把那尊最大的黑木圪塔竖起来要劈下去的时候,一阵秋风吹来,透着阴冷的寒意,一斧子劈下去,眼前被烧成黑木圪塔的佛像竟然躲避一样,劈了一个空,斧子重重落在地上,斧柄咔嚓一声折断。
一路过的人见了,对他大喊,你怎么砍佛像,不怕报应呀。
贪财人本就觉得心虚,收拾东西赶紧走了,路人看着好好的寺院被毁,佛像也被劈成一块块,唯一的,也就一尊最大的佛像,面目全无,也成了一块黑木圪塔。
路人不忍,找来一块帘布,把佛像卷起。把佛像藏在了寺院后面的一地窖里。
母亲告诉我,当年防火烧寺院的人后来家里起火,为了抢救东西,烧死在火里,还有那个劈开佛像取金子的,后来因病死在手术台上,也是开膛破肚的。每每母亲讲这些因果报应时,我会去附会一切巧合的理由,可心里的敬畏却从不曾减少。
从那以后,净云师傅失踪了。
十年后,净云师傅拿个钵盂挨家挨户的化缘修寺,不久,拾自庵的正殿修好了,山上又响起了钟鼓声和诵经声。可坐在正殿的那尊佛像,是被红布裹得严实,被火烧得面目全非,在地窖里忍匿了十年的佛像。
几十年了,佛像坐在那里,诉说的是那段往事,是这片土地的沧桑,还有那不可言喻的人性。
五
净云师傅,我很喜欢的师太,源于我小时候的贪吃。
那年我十二岁,大病一场,病后初愈,母亲带我来到寺院礼佛。净云师傅带我们礼佛完毕后,就在寺院给我们准备了斋饭,也许是病后胃口大开,也许是爬山后的疲惫,反正那天就爱上了净云师傅的小葱豆腐,吃了三碗大饭。后续,也吃过几次净云师傅的小葱豆腐,都是不改当初的美味。后来回家的时间少了,去寺院的机会少了。可每次在外面吃饭如果有小葱豆腐这道菜我必点,可就是没净云师傅的小葱豆腐那口味了。
净云师傅一直都在寺院院门口准备了凉茶。路过的人都可以饮一杯解渴,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茶也是寺院旁边净云师傅种下的小块茶园里摘的。山上温差大,茶也是别有风味,并且还带着淡淡的檀香味,清润了不少佛的禅意。多少次想向师傅要一点,向出家人张口不好意思,于是只有每次来了多喝了几杯。
记得那年,我考上大学的那年,母亲去礼佛,却收到了净云师傅为我准备的大红包,母亲是执意不要的,可净云师傅说这是佛缘,钱财对她来说都是佛带给她的,她希望按照佛的意思帮助世人,母亲和我,跟她都是佛缘之人,务必收下。可这大红包对贫寒的我家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般温暖。
08年冬天,净云师傅圆寂。母亲伤神了好一阵子。母亲特意打电话告诉我这一消息。母子俩彼此沉默着,几分钟后默默挂了电话。
我和母亲来到寺院后净云师傅的石塔前,点了香火蜡烛,烧了一些纸钱。母子俩虔诚跪拜。
其实,净云师傅就是现实中的那尊佛。
她就是我心中的那尊佛——坚持,虔诚,众爱,渡己渡人,教化众生。她让母亲度过了很多心灵的坎,也让我明白佛是自我的修行,不教条,不形式。善念为灵,众生可爱,可为而为,无为而为,就像孙悟空悟道一样,自心就是那三寸灵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