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时候,有许多的文人墨客都是以作诗为乐,有许多著名的诗词也流传千古。
例如大家熟知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等。
也有许多我们所熟悉的诗人,像李白、杜甫,语文教科书上都有他们的影子。
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古诗。从五言绝句、律诗到长篇诗,再到后来的现代诗,大半个学习生涯都在接触诗。
随着知识阅历的丰富,年龄的增长,对诗的感受也越来越深刻,也有能够触动自己的诗句。
像“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忧负岁华。”等。
这些诗句都能够引起我的深思,触发我的遐想。但是现在却很少有脍炙人口的诗作问世,写诗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大多学校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为了应付考试而教授知识。
像古诗这种,一般就是讲解一下大意,普及一些基本知识,让学生学会背诵、默写,差不多就可以了,根本不会教学生怎么写诗,也就缺少了一种写诗的环境与氛围。从不学习写诗,纵使有再好的天赋,又与伤仲永何异?
写诗,需要灵感和意境,也就是诗意。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诗,是一种灵动的语言,不拘泥于某种形式。写诗还需要一颗安静的灵魂。一个会写诗、写好诗的人,一定是个对诗歌有鉴赏能力的人,一定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一定是个善于发现美的人。
能够具备这些的人本就不多,但也不至于如今这般惨淡。我认为更加主要的,是接下来的原因。
其二,就是写诗没有市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少有人有时间,并且愿意静静地去欣赏一首诗。
可能大家会觉得,诗的篇幅比文章更短,再不济几分钟读完一首诗也是可以的。的确没错,大多数的诗篇幅只有百字,想读完是很快而且很简单的,但想读懂一首诗就绝不会那么简单。
品诗,品的是一个言外之意,品的是一个弦外之音。在诗中,许多的句子都运用了象征、夸张等诸如此类的手法。
并且,诗句需要把一句话甚至一个段落压缩成几个字。这样一来,想读懂一首好诗,仅仅几分钟又怎么能够?如果文学素养较低的人,甚至连诗都读不懂,或者读出来的意思大相庭径。
读不懂诗,从中感受不到乐趣,又怎么会有读者愿意读诗呢?那些努力写诗的诗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又怎么会有热情投入诗歌创作之中呢?
其三,大众对诗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虽然,诗是美的,诗是崇高的,也有很多人认为自己领略过诗的美妙。但在事实上,这些人大多都还没有真正迈入诗的门槛。
诗的语言是什么,诗的章法是什么,诗的内涵与追求又是什么?没人关心这些。我们很多人觉得一首诗是否优秀的关键,就是看自己从中领悟的意境,这样评判一首诗好坏的方式真的不敢恭维。
再有一件我亲身经历过的事:那天课上我们老班和我们念了一句“三朝三暮,黄牛如故。”结果怎么着,就有人说了:“这句诗好有意境啊!读起来好有感觉!”
结果边上的人问她,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就只是单纯觉得“有意境”。再有意境也不是这么评判的啊!
更何况,这句话本来的意思是指在黄牛峡行船艰难而缓慢,船行三天三夜还没驶出黄牛峡。
当时我听见这句话就“呵呵”了,估计她可能联想到爱情之类的事。写诗最大的悲哀,是少有人懂,身边的一些人都不知道你在干嘛,以为你在卖弄,故作高深。
所以啊,诗人真的不容易。在汪洋大海上,就如同一座孤岛。凭借对诗的热爱而坚持创作的人真的令我钦佩。
尽管我学习诗歌近一年了,也不敢自称诗人,而只是说想当一位诗人。没有几年的沉淫,没有那种思想与视野,就妄言自己懂诗,其实是对诗的不尊重。
诗人用自己的心血,下苦功,创作出旁人不明白其价值的诗句,探索无人认可的道路,将自己和时代化于一首首诗歌。
不管大家读不读诗,知不知道那些写诗的人,但是需要记住的是,诗歌将在这些人手上传承,也会将诗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所以在此,我希望大家尊重诗,尊重诗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慢慢的也有些比较好的诗歌映入我们的眼帘,在小众的诗歌中,也增添了几分新的力量,当然,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诗歌会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与认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