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于2007-12-18 08:55:07,首发于人民网强国博客。
从创刊到三百期,校报走过了二十七个个春秋,二十七又可以分为三个九,九是数字中最大的数,说明校报已经经历了三次超越。校报犹如一颗种子,她植根于学校这块沃土,成长于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好机遇,经编辑老师、学生记者和读者们的辛勤耕耘和浇灌,已成长为传播校园文明的常青树。她装点着校园生活,美化着人们的心灵,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伴随着一批批学子成长。编辑的我也告别了自己的青春,走到中年。作为校报编辑,一年来紧紧围绕学校工作中心,着力提高办报质量,力争出色地完成学校各项宣传任务;加强学生记者的培养和教育,提高学生记者的综合能力;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发挥作用,协助完成学校各项重大活动的采访、报道工作。
一、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宣传鼓劲
2007年是喜事不断,大事不断的一年。国家,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举世瞩目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报纸,迎来三百期出刊纪念日。我编辑的一版除了报道学校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活动的消息外,开辟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笔谈》栏目,让师生的学习体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交流。报纸仅仅围绕教学、服务教学、宣传教学。要想办好报纸,自己必须先学一步。我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并紧密联系工作实际,边学边用,边学边思,边学边改,坚持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积极参加党支部的政治学习活动,努力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
二、报道改革成果,及时准确到位
报道及时准确是我们的追求。无论是预评估专家,还是教育部专家,我们都在他们到校后的第二天出报,把他们的主要活动及时送到他们手中,两次我都在印刷厂等到晚上10点多钟,并奔波在两个校区的路上。当专家组组长兰玉洁专心致志地看着我们的彩报,发出会心微笑的时候;当他要求他们学校报纸编辑来电话要他照片底版的时候;当詹院长指示信息中心用报纸的照片给专家制作临时饭卡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苦点累点都是值得的。报道的形式有消息、通讯、言论、新闻图片,它们是一个团队,它们需要很好的协作,我就是厨师,我要用它们烹饪出最美味的佳肴。
三、开采校友富矿,提升报纸内涵
建校近50年来,我校培养了一大批放彩基层、服务农村的优秀人才,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校友祝世宁的团队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消息的当天,院报记者就在编辑的指导下电话采访了他,并撰写出了人物通讯。为了组织好记者到基础教育第一线采访,编辑部多次召开会议,共同策划,反复修改。我的体会是“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
四、利用德育资源,办好“总理风范”
作为伟人周恩来家乡的第一所本科院校,校报十分注重发挥“全党楷模”的教育作用,精选周恩来的嘉言懿行,教育和感染师生。这一栏目在江苏省高校校报编辑培训大会上得到光明日报江苏记者站站长郑晋明的肯定,他在讲座中多次举我们校报的例子。我撰写了长篇报道《周恩来精神盛传的地方》被许多网站转载。
五、强化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记者
“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一茬茬学生的稿件是粗糙的,披金拣沙不断地把“宝贝”挖出来、淘出来是要下一番功夫的。我们通过开讲座,每周五中午召开记者培训会,值班改稿制度培养学生。同学们把这一固定时间称为“校报沙龙”,交通路校区的记者也主动要求参加。本学期还为信传系、教育系的学生作了校园新闻的采访与写作辅导讲座,学生们的投稿积极性高了,稿件质量也有了一定提高。学校的好多活动,我都安排学生记者去参加,事前叮咛,事后修改,培养学生做好校外宣传工作,毕业一批,培养一批。每次在校园听到一声张老师好时,我都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六、分内分外工作,自觉配合协作
除了院报编辑工作之外,我还担任机关总支宣传委员,无论是宣传橱窗制作,还是最佳党日活动的策划,都积极参与。暑期,我还随法律系大学生到涟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新闻刊登在《人民政协报》《江苏法制报》等报刊上。
七、存在问题不足,今后克服改进
一是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快餐式学习较多,用什么,学什么,现学现用;二是对学生稿件的修改有时有急躁厌烦情绪;三是自己的科研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不足之处,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克服和改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