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单元,设计了十个阶段的游戏,颇为用心,也感觉比较有趣。简要分析一下,这些阶段里的游戏活动课程背后有什么大道理呢?
第三阶段——物质分类之一
这个阶段里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是组织一次户外活动。在活动中搜集各种自然物,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分类展示。
我想孩子们一定喜欢极了这个活动,当然也不排除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参与分类。如果那样的话,由他去吧,不要破坏了孩子们玩的兴致。
去大自然,虽然我们的初衷是分类游戏,但孩子们去大自然,首先接受的是自然教育。我们很多孩子都缺乏这一课,且也觉得有必要补上这一节课。
因为,在当今现实里,“户外对于儿童而言逐渐成为一个危险的地方,存在于户外的各种动物自然也成了恐惧的对象”。华南师范大学黄向主任称这种现象为“自然缺失症”,他认为我们应该从“在K12学校现有课程框架中植入自然教育课程;开展儿童宠物陪伴计划;加强野生动物知识科普”这三条途径,让孩童获得真实的“自然教育”。也许,带着孩子去到大自然,进行简单的分类,也就是对大自然的认识。
春暖花开,去公园,各种花儿开放,是一个好机会。去农田,各种庄稼蔬菜,是一个好时机。等到成熟季节,再去果园,认识各种水果,也是一个好的时候。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泥土石块,各种生物,都是很好的分类材料,更是很好的自然教育之道。
第五阶段——物质分类之三
这个阶段里设计的是做有趣的实验,体会同一物质的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冰——水——气。
让孩子们动手操作观看冰块的变化,说出冰块是什么样的,过段时间后冰变成了水,用纸巾沾水,过段时间,纸巾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这样的实验会引发孩子们极强的探究欲望,种下探究的种子。
后面又有“糖去哪儿了”的实验,还包括盐、面粉放在水中的实验,这些实验做之前,先让孩子猜一猜,再去验证,一定会激发孩子更强的好奇心。
学在当下,为未来而教。这是我们应该秉承的教育理念,游戏课程只是一个载体,在孩童阶段埋下探究的种子,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给予一定的帮助,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事情,而不是给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习题,抹杀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
回想我们的课堂,从一年级开始,给了孩子多少这样的机会呢?
一进校园,先接受的是组织教学,并且从此以后都只能那个样式坐着,听着并没有多大兴趣的课程,孩子的学习热情是在逼迫当中不得不存在,当然,有的孩子也就丧失了学习热情,迫于成年人的“威胁”走着这条“必须”走的路。
多给孩子探究的空间与时间,尊重孩子的每一次发现,呵护他们成长的每一个瞬间。这些话语不应该成为口号,而应成为教育的日常。
可是现实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