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期《圆桌女生派》,被蒋方舟感动了好几次。
27岁的她,在孟广美、徐静蕾面前,像个拘谨的小女孩,觉得“女孩子长得漂亮是第一性吸引力”,说自己“在婚恋市场上处于被挑选的状态”。
相比孟广美“我觉得自己现在就是最好的年龄”的自信,徐静蕾的“结不结婚就是我自己的事儿啊”的洒脱,蒋方舟显然不够迷人,不够有趣,但这恰恰是我们25+年龄的女孩子真实状态。
抛开那些天才作家,网红少女,牛气主编的头衔,她不过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童年没有得到丰沛滋养,现在拿27岁当17岁去经历,踉踉跄跄地在爱情里学习、游泳的笨小孩儿而已。
这样的蒋方舟不够完美,不够独立,不够强大,但也因此,她和我们更相似,自信又惶恐,坚定又迷惑,小心翼翼又坚定和这个世界对话。
我们心里,确实小心翼翼地害怕变老啊
节目开始,窦文涛谈到“性吸引力”这个话题,还有点羞涩的蒋方舟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个让她感觉很“惊悚”的例子:
我曾经看到一个男人,风度翩翩还很有魅力,但是他的妻子,就已经很老了,和我们身边公车上要让座的普通老太太没有区别,感觉很惊悚~
蒋方舟用这个例子表达她的观点:性吸引力或者说魅力,是和年龄、外表正相关的。
特别欣赏蒋方舟的诚实,我们人类就是视觉动物啊,首先爱看脸,没必要遮着掩着。
我们也一样,偷偷查看医美资料,小心翼翼挑选各种抗氧化护肤品,保持健身、作息规律,目的就是美得更久一点,看上去更漂亮一点。
没什么高级不高级之分,“爱美、想永远年轻”是每个人的愿望,每个20岁的女人都怕30岁,30岁怕40岁,没什么难以启齿的。
唯一的区别在于,把生活经营的活色生香的女生,到了30岁会觉得“30岁原来这么美妙”,40岁时惊呼“40岁,人生才刚开始”;
吊儿郎当的女生,到了30岁可能真的只能围着孩子尿布婆婆转,40岁就和中年妇女无异了。
20多岁,是最坏的时光
不知道你们是什么时候对“结婚”这个词儿有概念的,我是大学才有这个念头。
那时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大学毕业后放肆玩几年,27岁就找个经济适用男嫁了,结婚”,很肤浅吧,后来也没按这个日程表走~
我们在网上总是叫嚣着“独立”、“不婚”,但是心里还是怂怂地觉得“可能在适当的年龄,才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当蒋方舟说她经常去相亲,说她是婚恋市场上被挑选的那一个,窦文涛吐槽她是“一部相亲史”时,我是有些难过的。
我们一点也不喜欢相亲,不喜欢坐在一个陌生男人面前让他评头论足。但我们一方面要面对父母、亲戚的催婚,一方面又渴望着爱情、婚姻。
也正是这些念头,怂恿着我们再去试一次,支撑着我们一次次坐在相亲对象面前。
25岁到30岁,这段时间才不是什么最好的时光,反而是最焦虑、最没安全感的时光。
工作了几年,看到不少同龄人或者比自己还小的小朋友,事业越来越成功,自己却仿佛还在原地踏步,离梦想还越来越远;
刚刚结束了初恋或者还没恋爱过,就被身边人推着要走进婚姻,督促着说再不结婚就迟了。
这些压力像洪水一样涌来,我们又没有强大到可以说“随他便”~有一点小倔强但又不够强大,只能在舆论下妥协,偷偷地在网上吐槽。
42岁的徐静蕾不能理解27岁的蒋方舟慌什么,但我们懂,因为我们一样的焦虑。这样的蒋方舟不是那个光芒四射的女作家,她就是和我们一样在感情里迷茫的小女孩。
恋爱这门课上,我们都是低能儿
跟一个95后小朋友聊天,她说他不喜欢蒋方舟,不够有趣,不够勇敢。是,蒋方舟没有徐静蕾那么强大,没有孟广美那么洒脱。
但,她似乎又代表了我们这些90年代初生人的共性,所以我们很难去讨厌她。
看看她的恋爱观。
“喜欢什么样的男生?”
“会打架的。”
看这段时,电脑前的我笑死了。对啊,我们曾经就喜欢酷酷的、坏坏的男生,他打架喝酒抽烟,什么坏事都做,但偏偏对我好,所以少女时代的那部电影《那小子真坏》才会这么流行。
可是我们都慢慢从这个阶段走出来了,这些疯狂的小念头随着时间的流逝都消失掉了,但是蒋方舟还停留在16岁小女孩的恋爱观里,这样蠢萌蠢萌的她,让我们有点心疼。
她讲过去的感情史:小学时有个“老大”,每天在学校前等她闺蜜,跟着她,闺蜜烦死了,就跟她换了衣服。“老大”跟了穿闺蜜衣服的她一路,发现是她的时候,说了句“操”,掉头就走了。
她笑着说这段感情史,但又没有那么洒脱地把这些伤害完全丢掉,带着“不被人喜欢”的阴影在感情路上摸索。
她之前在一个采访里说“我是一个很怂的人,超级怕冷场”、她说“我在婚恋市场上处于被挑选的地位”,说“漂亮对女生来讲就是很重要”~
她没有那么强大,她只是一个不够自信、害怕冷场的小女孩,也许这些都和“我不够漂亮”的记忆有关。
她回忆说自己的青春期记忆里是没有自己好看不好看这个概念的——
“我的青春期是不允许自己去考虑好不好看这个问题的,直到20岁左右,有人开始叫我美女作家,那时,青春期才在我体内复活了。”
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少女时期不允许讨论自己的外表,不能好打扮爱漂亮,甚至还以自己的女性特征为耻,恋爱更是不能被允许。
直到20岁左右,进入大学,女性意识才慢慢复苏,开始学习化妆、搭配、护肤,正视自己的女性身份,开始学着去喜欢一个人,去恋爱。
懵懵懂懂摸索几年以后,女性审美、恋爱这堂课刚刚得到启蒙,就25岁了,就要被推着进入婚姻了~
这个节奏也太快了,没人教我们如何经营一段感情,没人教我们怎么正确使用自己的魅力,更没人教我们如何去修婚姻课的学分~~
对于很多人来讲,蜕下“成熟”的外表,真实的自我还正处于“青春期”,这样就要“被结婚”了,不惶恐才怪。
时间还那么长,我们可以慢一点
这个社会太急躁了,我们着急成功,着急赚钱,着急在20多岁的时候完成人生所有的事情。
但如果都没有经历过真正的青春期,没有学会怎样和自己的女性特征相处,没有修正自己的感情观,没有真正完成内心的蜕变,就去做一生的决定,着实太仓促。
那又何妨慢一点,毕竟还有30/40/50等待我们去历险。停下来等等内心那个小女孩,让她随心所欲地为自己美,没有负担地去恋爱,从心理上真正完成青春期到成熟女人的蜕变。
徐静蕾和蒋方舟的区别,就在于她更多的自信和底气。她有很多的人生阅历,内心足够强大,又有着丰沛的物质做底气,可以做到随心所欲。
蒋方舟现在还处于“心理的青春期”,又处在“最着急完成所有人生大事的20多岁”,焦虑是难免的。
但是徐静蕾式的自信和底气,不是从书中而来,也不是靠男人的赞美、别人的评价而来。
真正的自信,只有一次次的经历,在一次次的眼泪和挫败中反省,才能获得,而不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至于“底气”,波伏娃说:女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她们永远有一条舒服的退路等着她。如果我成不了一个小说家,我就回去当主妇,但这条退路也可能是绝路。
真正的“有底气”是靠自己打拼而来,有赚钱的能力,有确保自己生活也无忧的能力。
很多时候年龄不是女人的桎梏,内心的惶惑才是。
25+这个焦虑的年纪,与其想着走进婚姻,靠一段感情、一个男人得到一生的安稳,不如放过自己,把更多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给自己拼搏一个可以“自由”的底气;在恋爱中多修一些学分,学会更好地经营感情和婚姻。
希望所有像蒋方舟一样的女孩子们,都能够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慢慢来。让自己真正成长以后,再来做人生的选择题。
作者:夭夭,专栏作者,心理咨询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