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偶像歌手转型当导演,作为粉丝,似乎怎么都该买张票支持一下。
当年,王力宏拍《恋爱通告》,我兴致冲冲地去,心灰意冷地回。
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四大天王之一黎明拍了个《抢红》,到了影院,好奇心使我走进去,求生欲使我退出来。
但也有令人惊喜的意外,比如周董的《不能说的秘密》,好听又好看,但那时幼稚的我居然没有选择买票去看!
想扇死自己。
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没错,我再也没有奢望过,在影院看一部歌手拍出来的好电影了。
直到传出刘若英要拍电影——
《后来的我们》
Us and Them
好几个月前,奶茶这部名叫《后来的我们》的处女作,就连放了好几个预告片和一堆小清新剧照,引爆期待。
定档4月28日后,粉丝们的热情更是挡都挡不住。
映前11天,首日预售票房就达到了2000万,超过了当年的《速度与激情8》。
猫眼上,91万人标记想看,平常的热门电影,这个数字有10万都不错了。
到了上映首日,票房直逼3亿,上座率高得吓人。
奶茶粉丝们在惊喜的同时,是不是也感受到了一丝不对劲。
文艺爱情片、还带有一点粉丝电影的倾向,居然能如此卖座,这意味着啥?
年度十佳?影片质量过硬?豆瓣Top250?
绝对不是。
火爆的票房数据背后,竟是造假。
前天,有知名电影博主爆料,《后来的我们》方面为了抢排片,以不正当操作购入大量预售票,再在4月28日公映当天大量退票,以造成“再不买就来不及了”的假象。
原理图如下——
接着,这位博主还亮出了来自影城内部的聊天记录,揭露了数据造假的更多细节。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场次几乎可以说是全数退票了。
与锁场、买票房等情况不同,这些退票根据影城的相关政策,在指定时间前完成是没有手续费的,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成本!
大规模的退票,自然会引起影城方的愤怒,部分影院已经下达指令,拒绝再接受渠道商的退票申请。
昨天凌晨2点39分,猫眼电影平台发布声明,称《后来的我们》确实存在恶意刷票退票的现象,涉及票房约1300万,占影片当日总票房的4.6%。
并严肃声明,从来没有干预市场秩序的行为。
目前事情的结果还没有盖棺定论,但就这现象来看,已经足够让人气愤。
先前我们还以为,片子火爆的原因,是大打情怀牌!蹭经典名曲《后来》的热度。
说刘若英的《后来》火了20年,绝不为过。
这首歌贯穿了80、90后老阿姨老叔叔们的青春岁月,从小学唱到大学,从军训唱到毕业,澡堂子、合唱节、宿舍阳台,都曾留下过这首歌熟悉的旋律。
谁的青春,没有错过那么一两个钟情的少男少女。
在不懂爱的年纪,却学会了唱“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极广的传唱度,加上相关度超高的片名,让被这首歌打动过的孩子们都蠢蠢欲动。
动人的歌曲配上令人心酸的爱情故事,多少人在恋爱中受过的伤痛可以得到映射和慰藉啊。
至少,不会比当年那个MV拍的要差吧。
虽然片方公布的预告中,有一个万人齐唱《后来》的壮观画面,还有不少素人一边录这首歌一边搂着自己的另一半作珍惜状。
像是在提醒很多人,不买票,对得起我们唱过的《后来》吗?
而事实是,片中一次都没有放过这首歌,《我们》、《后来的我们》倒是全都听到了。
这是前期营销的一次巨大胜利。
但单就影片的质量来看,是配不上如此惊人的票房的。
大部分人推荐这部电影时用的都是这个理由:这部片讲的都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后来的我们,讲的都是我们的故事》等等等的标题,大家见的不少了,这也是影片的卖点之一,写实。
但说“实”话,这段爱情虽然不算空洞,但也算不上实在。
北漂族,据不完全统计有上千万人。
混得好的日日往返于办公室和品牌合租公寓之间,混得不好的,这两个地方只能变成天桥底和地下室。
方小晓(周冬雨 饰)和林见清(井柏然 饰)就是茫茫大军中的蝼蚁。
一开始,TA们并不是情侣。
方小晓,最大的愿望,嫁给北京人,住进看得见风景的大房子,在北京安家落户。
为此,她换过许多男友,公务员、大老板、有妇之夫,但都没能善终。
不过还好,她还有“娘家人”见清可以倾诉苦闷,没地方去了,还能到他的小破房间里凑合一下。
见清是一名普通的游戏程序员,毕了业后来北京打拼,梦想是做出一款得到认可的游戏。
为了赚钱,他蜗居在几平米的隔间里,做过各种工作,卖光盘、修电脑、电话客服,一眼看不到未来。
对北漂族的真实写照,是刘若英在片中做得比较好的部分。
我们终于看到青春片的主角,是需要上班的了。
他们会挤地铁上下班,为了买房省吃俭用,没按时交租被房东催,房间隔音不好都可以听到隔壁的叫床声......
看着这些简陋粗糙的生活,让飘在一线大城市的异乡人几乎都可以在电影院里哭出来。
但两个悲惨的人在一起,就是幸福。
见清和小晓自然而然地日久生情,确定了关系。
两人在憋屈的小房子里吃着泡面,在捡来的沙发上抱抱亲亲,在摇两下就快散架的床上听着五月天,疯狂啪啪啪。
好不容易回家过个年,碍于北京人的“高贵身份”,参加同学聚会必须体面。
于是,平时都挤绿皮火车的见清租了小车、买了一堆特产、带上小晓,假装大方地请老同学们吃饭。
但依旧被同学们背地里说装大尾巴狼。
可见清有男生们独有的执拗,“我不装,别人怎么看我呢。”
这些描绘,都很符合北漂青年的生活特征,而且大多数在外打拼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可是,电影想要展现的格局太大,它想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把一些不该放大的细节放大,平添了几分虚假。
比如在坐出租车时,你不会厚着脸皮,像个弱智一样把头伸出窗外大喊:“北京你听到了吗?我们就要发了。”
你也不会在十年之后遇到前任时,文绉绉地说出:“后来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
你的前任会因为不知道怎么接话,尴尬而死的。
更加不可能的是,你在分手之后发愤图强,努力了一下就成功,得到了投资,接着上电视接收采访,对着镜头说出对前任的爱。
你会说,我把头都给你切下来。(切之前请出示资产证明哈哈)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刘若英在演员和歌手层面上,确实有这个本事。但在导演这份差活上,显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能耐。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种种评论表明,《后来的我们》并没有各大公号吹的那么优秀、动人,甚至被吐槽说像是大型PPT。
豆瓣评分,也从开始的7.0一路跌到了6.0,预计还要继续往下走。
平心而论,《后来的我们》硬伤颇多,矫揉造作,要想称霸五一档,只能沿着《前任3》的路子去走,靠打感情牌搏得观众信任。
但若丑闻事件实锤敲定,一定会被扣上“吃相难看”的帽子,引发舆论海啸,导致票房大幅缩水。
片方最初可能就像林见清那样认为——
“我不装,别人怎么看我呢。”
而才经过一个晚上的发酵,很多观众的看法的确都已经改变。
大概再过不多久,大家宁愿听100次《后来》,也不愿再多看一眼《后来的我们》。
最后以片中的一句话送给这件事的始作俑者——
票房这事,不负就好。
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
(文/一只华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