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Y
想识别自律,首先了解到什么是他律是至关重要的。
“自律使我自由”已经是家喻户晓的鸡血用语——人人都想自律,都认可自律的价值,但只要开始“自律”,便觉打击,苦不堪言。这种心中的理想与现实行动中的不一致,来自对“自律”与“他律”两个概念的混淆——在多数情况下,现代人反复强调的自律,其实该是他律。
自律(self-discipline)义为遵循法纪,自我约束,出自汉《左传·哀公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没错,自律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没有它,一切纪律都会变得形同虚设。可说到这里,另一个概念常趁虚而出,那便是他律。他律(heteronomy)义为非自愿地受他人约束,检查和监督。由皮亚杰提出,是一个心理学名词,狭义上指非自愿地执行涵盖道德标准、法律体系(包括惩治和预防)和其他社会规范;广义上指除本体外的行为个体或群体对本体的直接约束和控制。
律,指约束。生活中有不少人因缺乏目标与动力,便行动力不足,拖延、无聊的情绪时常萦绕左右,自律的人可以克服拖延症和无聊感受,将目标与生活置于持久的、良性循环的方向上;他律的人一旦缺乏了外界(环境)的监督,便缺乏信心,贪、嗔、痴、骄、躁的问题就都冒出来了:由于价值感的获取来自外界因素,所以当外界不给予回应的时候,他律的人的“努力及事业心”便会停滞抑或消亡。为什么?因为这些人所谈的自律并非真正的自律——真正的自律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自省与警觉,是一种对自身素质的了解后培养出来的素质,是对自己用心的关爱后产生的对生命的觉悟。真正的自律会让你发觉过程奋斗中的美好,感到专注做事的幸福快乐,感受到内心的淡定从容与强大。
我们再来思考一下:人们为什么总强调自律而不强调“他律使我自由”?
说明这种普遍意识下的自律(自由)来自于自发性,是自我精神意志的产物。自律是知道自己真的在努力后的一种从容。它应是像知行合一样,是自发性的感受;它不是强迫,不是苦行僧式的刻意行动,而是考虑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后产生的某种自然而然的、发自本心的行为,是积极的、主动的。遗憾的是那些打着自律旗号的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没有向内(向自身)寻找,而是依赖于外界的判定与看法——看到别人做什么,他们也想做;看到别人拥有什么,他们也想拥有。这种思维意识中的认为该自律,是因为觉得别人比自己拥有得多、比自己过得幸福。那么,我们便可以判定这种“自律”并非真正的自律,而是“他律”。
但是,我们仍然要重视他律在另一层方面的意义与价值。他律,与自律相对,指非自愿地受他人约束、检查和监督。有时候他律比自律对大多数人而言更有效。
如何理解这一点?他律和自律最初是皮亚杰描述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所用的术语。而且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3-15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他们的道德判断受他们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我们常说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由此看来他律存在年龄阶段的要求——跟一张白纸般的孩子或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讲全然真正的自律明显是不合适也不客观的,因为无论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机能方面,他们都尚未发展完全,所以他们的道德判断是根据外在的道德准则(服从或不服从),只注意行为的客观后果而不关心主观的动机。
另外,由于社会发展过快和文化建设的缺漏等问题,大多数人(即使是成年人)都缺乏逻辑思维的训练与理性知识的掌握、缺乏自我意识与批判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与条件下,“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识训练也至关重要——我们可以把“淤泥”看作你目前所处的环境或者境遇,如何有意识地训练,让你即使身处“淤泥”却又“不染”,即不受这个环境的影响,是我们每一个想要达到真正的自律的人必须反思和践行的事情。我们去行动,不要非去证明是“自律高于他律”,还是“他律高于自律”,而是该在事情开始的初期就思考清晰自律与他律的区别,这样才能在行动的过程中始终看到目标的灯塔,不至于在慢慢黑夜中迷路。
是啊!自律的真正意义应当是享受自己所选择的生活。我命由我不由天,强调的是把握性与个体主观能动性:我发展成什么样的人,主要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外界。但我们同样要意识到,我命由我是一种有限的自由,不是全然的、广泛的自由。毕竟外界人往往是控制不了的,这是命运的常不由己。所以当我们讲到自律与自由,不应说夺回该有的“自律”,夺回属于我的“自由”,而该说让它们(爱、快乐、身体、生命、健康)自然回归——心全然放在当下,对各类事物带有一种全然的、不带有分别的态度,即使事业和生活遇到阻碍停滞不前,甚至开始滑坡,也先不要着急,停下来放缓脚步,接受这种状态,因为命运是一种潜力,恰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命运中,有你能掌握的命运成分和你掌握不了的成分,了解了两者的区别便能顺势而为,等待机遇。
常抬头仰望星空大有好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