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哲思国学与传统文化
儒家讲的「中庸」是和稀泥?儒家不会如此肤浅

儒家讲的「中庸」是和稀泥?儒家不会如此肤浅

作者: 国学复兴号 | 来源:发表于2019-06-13 14:50 被阅读0次

有些人不喜欢儒家,其实就是对儒家的很多核心理念没有正确的理解,自己也几乎不读儒家原典,而是道听途说,就给着别人人云亦云,这样以讹传讹,最终让儒家在国人心中失去了分量。本文就着重讲一下儒家“中庸”的理念,和朋友们探讨其中的真实内涵。

凡事要讲清楚,当然要最本溯源啦,【中庸】这个理念是源自儒家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篇,篇名就是《中庸》,到宋代是被从《礼记》中抽出来,和《大学》《论语》《孟子》合起来成为“四书”,我们常听说的四书五经的四书,其中就有《中庸》。

好啦,说理【中庸】的历史渊源,咱们下来谈一下他的真义

《中庸》有言: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解读:这里首先用人的生命状态来解释“中”的内涵,“喜怒哀乐之未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平气和的时候,这个时候人们看问题是比较中正平和的,没有任何个人的感情色彩。而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多少都是带有一点小情绪哒,这种不易察觉的小情绪实际上会严重干扰我们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所以生活中人们在处理冲突的时候呢,也讲究一个时机,往往要等双方情绪平静之后才能够更加理性的处理,否则,就容易感情用事,被自己的不良情绪所左右,从而干出得不偿失的蠢事。其实人们认为正面的情绪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比如颇有心机的人往往会趁你高兴的时候提出一些你平时不会答应的要求啦。

原文:【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解读:这就是接着“中”的概念解释‘和’的含义,当人们处于心态平和的状态时,遇到事情就会比较中正平和的处理,那么这种表现出来的处理事情的状态呢,往往就能够抓住事物的关键(“发而皆中节”),把事情处理好,事情涉及的双方能够都满意,那么这就达到了和睦的效果。

以上两句用人们能够体会到的生命状态来做譬喻,从而让人们对【中】【和】两个概念有深入理解和体悟,然后就从更加广阔的范围来解读这两个概念:

原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解读:这里提出“中”是把握天下的根本所在(这个【中】其实是和易经的思想体系联系起来的,以后讲易经思想时我们再深入细讲),“和”呢,是畅行天下的根本所在。首先要能把握天下的根本,然后才能够“发而皆中节”,以及处理好各种问题,从而达到畅行天下的效果。这里面“和”这个概念是由“中”衍化而来,先有“中”,才能做到“和”,这是大家需要注意的。拿人做个比喻,如果只是表面上的假和气,那么可能冲突的双方只会是表面上的安然无事,以后遇到冲突时还会再次爆发。

中庸之道,直中靶心

好了,以上这些主要讲了【中】的内涵。【庸】在哪里呢?就在最后这一句:

原文:【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解读:这句话描述了天地达到【中和】状态后,所达到的效果,即天和地各安其位,相互生扶,从而达到天地间万物都能够健康成长!我国著名的文字宝典《说文》中有言:庸,用也。【庸】的意思就是“用”,引申为取得实实在在的根本性的成果。其实这个字本身就比较有“文化”,“庸”上面是个“庚”字的变体写法,下面是“用”字,“庚”是古代易学中十天干之一,五行属金,有果实之象。所以《说文解字》中对“庚”的解释是: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

综上所述,【中庸】一词意思就是:人要时刻保持中和的状态,从而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根本性的成果。这哪里有一点点和稀泥的意思?!其实目前社会人心浮躁,一些人比较“飘”,从而做事情时也就不够实在彻底,这就是其心态不够中正平和的缘故。

然而,保持【中庸】的状态其实是要求非常高的,所以《中庸》中有言: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这两句要是有朋友不知道具体啥意思,那就去百度吧,其实从表面就能看出来,意思就是:达到和保持中庸的状态是非常难哒!

本人传播国学智慧,探讨国学疑问,交流国学学习心得。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关注,点赞和转发!当然,也欢迎反对国学的朋友关注我,交流辩论呀!

相关文章

  • 儒家讲的「中庸」是和稀泥?儒家不会如此肤浅

    有些人不喜欢儒家,其实就是对儒家的很多核心理念没有正确的理解,自己也几乎不读儒家原典,而是道听途说,就给着别人人云...

  • 儒家的形而上学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5)

    第15章《儒家的形上学》讲儒家《易传》和《中庸》中的形上学,伦理学说。 《易传》是儒家对《易经》做宇宙论、形上学、...

  • 恰到好处是中庸的精髓

    说起中庸,有人常常认为中庸就是不偏向任何一个观点立场,也就是俗话说的“和稀泥”,“骑墙派”,这就是孔子,儒家提倡的...

  • 读书笔记 | 第九章 六种孤独

    这章讲中道。 儒家道家都有讲中庸,看来佛学也讲。大道是相通的。但各家的描述又有不同。儒家提的是无过无不及,道家提的...

  • 【觉悟传统文化《中庸》兴时态】

    【觉悟传统文化《中庸》兴时态】 一、觉悟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是儒家的道德标准。阐述待人接物...

  • 我读《中庸》

    《中庸》是儒家重要篇章,是《礼记》中的一篇。中庸之道是儒家的实践哲学。中庸思想是做事情找到一个平衡点,执中而行、取...

  • “中庸之道”这老古董还中用吗?

    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以这古董为人处事,有人说是没原则,和稀泥,做老好人。也有人认为这是为人处事的最高原则,易中天先...

  • 《大学中庸正解》简介

    《大学中庸正解》是月牙山人依据南宋朱熹《大学中庸章句》译著的儒家心法。译著本着天下为公、科学民主原则来阐述儒家思想...

  • 君子慎独

    君子慎独见于儒家经典《中庸》和《大学》之中,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中庸》说...

  • 2021-04-26 中道成佛

    佛陀守持中道,终究成佛。 佛家中道,不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也不是世人所说的折中调和,不偏不倚。 儒家的中庸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儒家讲的「中庸」是和稀泥?儒家不会如此肤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ks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