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孩子

作者: 张西望东 | 来源:发表于2024-05-08 11:44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原创,文责自负。

    微信张西望东33.jpg

    假期回了老家,发现老家已不再是我印象中的样子:冒出很多二层楼新房、家家户户门口的土路都铺上了石灰、倒垃圾的臭水坑也早已填平,变身为村民爱去的跳舞小广场。变化最大的还是人,街坊四邻中多了许多新面孔,有新娶进村的小媳妇,还有一张张似曾相识但又陌生的小脸。我看他们很新奇,他们看我也似异乡人,好奇地上下打量着我,悄声问身边的长辈,这是谁家的亲戚。我乐了,在这个村子里我比你们早到,为了显示我绝非虚言,便倚老卖老地看着每张小脸猜测着他们爸爸或妈妈的名字,而且还能说出一两件他们小时候的糗事,惹得一众小娃咯咯地笑。不一会儿,家门口大杨树下就围了一帮小娃,他们有的是骑着自行车来的、有的是踩着滑板来的,看着她们稚嫩淳朴的笑脸,恍惚看到几十年前也有这样一群年纪差不多大的小屁孩,抬着浑身补丁的旧汽车内胎,就集结在同样的位置,催着我这个孩子王快吃完饭带他们下河游泳。当时的小杨树又矮又弱,经常被小孩和羊欺负。那帮小屁孩现在已是眼前这些小娃的父母了。

    哄笑一阵后,小娃们各自从兜里掏出一个手机聚在一起打游戏看短视频,每个人沉浸在小小的屏幕里,场面既安静又喧闹。我家娃两手空空,不知抖X为何物,更有异乡人的感觉。记得我家娃上次去动物园春游,在老师允许带电子产品的情况下,班级里带手机的孩子也只有两三个。娃上学就在家门口,从家到学校步行不过15分钟左右。平时上网课、写作业、查资料在家用的是Pad和电脑,基本用不上手机,娃也从来不玩我的手机。

    家乡的小娃们每人一部手机是有原因的。近几年,家长们追寻好的教育资源纷纷把孩子送去县城上学,村里的小学渐渐没了生源,最后只能关门。村里的孩子们从此就没有机会体验到儿歌里唱的那种“花儿对我笑,我背着书包上学校”的自在日子。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背着包裹去上县城里的寄宿学校,每两周才能回家一次。家长给小娃买手机大多是出于关心和惦念,但孩子一旦有了自己的手机,可玩的花样就多了起来。有个小娃告诉我,到学校手机必须要上交老师,直到放假回家时才发放。

    见这里有小孩聚集,远处一个两岁多的小男孩摇摇晃晃地向我们走来。别看他个子小,“声势”却非常浩大,大老远就听到他自带的背景音乐。小男孩后面跟着他的妈妈,边走边低头看手机。走近一看,小男孩手上也提溜一个手机,手机里正播放着抖X短视频,一个连着一个不间断播放。小男孩有时看有时不看,但手机从未离开过小手,像玩具一样摔摔打打。我不由得感叹家乡人们确实富裕了,我这个从大都市回来的人反而寒酸地像个“城市佬”。

    见小男孩来,聊天的大爷大婶们就开始故意逗他,说要抢走他的手机。小男孩好像听懂了,连忙把手机塞到衣服里面,用手捂得结实,可是视频声音还在,穿透衣服,像是从肚子发出来一样,惊得小男孩两眼瞪得圆圆的。大伙儿见状都开心地笑了,看来这样的一唱一和的表演经常发生。小男孩妈妈是村里的新媳妇,特别向我这个村里的“新人”解释,说小男孩一天24小时手机不离手,抖X还得不停播放,停了就哭。

    说完她又连忙补充,说她也知道小孩看手机不好,可是年轻父母外出打工,特别想孩子,买个手机就能天天看一看孩子。孩子留在家里,爷爷奶奶放着抖X把手机当玩具哄孩子玩,结果现在孩子戒不掉手机了,拿走就哭,讲道理也听不懂,只能由着他了。自己在外面辛辛苦苦赚钱,不都是为了孩子嘛,为孩子多花点钱也愿意。说着还展示她给孩子买的衣服玩具、给老人买的衣服鞋子等。看着眼前这位年轻母亲说得既心酸又自豪,本想说点什么,可又觉得说什么都苍白无力,既不能帮她改变目前的境况,可能还有点不中听,一股说教味。信息通达的90后父母如果没有是非观念,又怎会急着为自己辩解呢。

    大杨树下聚焦闲聊的人渐渐多起来,小孩找小孩,老人找老人,各有各的群。不一会儿,一个十多岁小姑娘的手机响了,是妈妈来的电话。她接通电话,一边应和着,一边手指穿过乌黑浓密的头发抓挠着头皮。挂了电话,她无奈地告诉小伙伴:“真烦人,我妈叫我回家抹药呢。说如果不抹就要给我剃光头。” 说完她把手机放在一旁,双手插进头发里,报复性地、狠狠地胡乱抓挠起来。

    痒好像会传染,同伴几个小姑娘也开始挠头,随声附和道:”我今天也得上药了,我妈说得连续上几天才能彻底杀死。” 另一个小姑娘边抓痒边看向正在打游戏的男孩子,羡慕地说:还是男生好,头发短不长虱子。男生堆里有一个耳朵长的,打着游戏头也不抬,大声说:“ 谁说我们不长虱子,我们班男生都长虱子。”

    我坐的离小娃们近,耳朵也长,听到她们在聊长虱子的事,颇感意外。在我小时候,长虱子这事都已经是传说了,大概发生在60、70后的孩子那一代,当时大家普遍卫生意识差,不注重个人卫生,才滋生了虱子。如今怎会在10后的小娃们身上重现呢?我疑惑不解,正要问明原因,有个邻居大嫂过来寻孩子,是要叫孩子回去洗头抹药呢。说起孩子们头上的虱子,大嫂叫苦不迭,自从娃去了县城上了寄宿学校,每次回来都要抹各种灭虱子的药,永远也灭不净。孩子太小,不会照顾自己,一个孩子不讲卫生长了虱子,一个宿舍,一层楼都跟着长虱子。学校里也总是喷药,可就是不除根儿。

    “受罪的都是孩子啊”,男女老少听了发出感叹,但又无可奈何。六七岁就要背井离乡,远离父母去独立生活,其中的辛酸我这个老一辈的求学游子最有体会。我们最起码还在家门口上完了初中,这一辈的小娃比我们更苦。

    大嫂领着孩子回家洗头灭虱子去了,其他小娃也随即悻悻散去,各自回家去做同样的事,趁着假期在家好好抹几次药,争取把烦人的虱子灭个精光。

    隔壁小英回家得早,这会儿头上已涂好了药,顶着白色塑料浴帽,抱着被子出来晒。见大杨树下小伙伴们都已散去,满脸惆怅,展开被子挂在绳子上,露出被罩上大大的红色字样“XX县XX小学”,然后独自坐在大杨树下发呆。隔着几米远就能闻到从小英头上散发出来的刺鼻的杀虫剂味道。大伙儿开玩笑说,小英头上顶的是毒药包,能杀死一头牛,却也杀不死小小的虱子。小英听了依然愁容满面,把头歪在树干上继续发呆。

    “又该上学去了吧?”还是老妈了解这位小邻居,关切地问小英。小英点了点头,也不说话。快要离家的哀愁笼罩着眼前这位八九岁的小姑娘。虽然离别的哀愁和难过会贯穿一生,但让小孩过早体会不免有些残忍。如果村小学还在继续,那村里的孩子们都不用这么早受这离家之苦了。

    说起村小学,我对它有特殊的感情,那里曾经是我童年的家。当年老爸是村小学的老师,我家里穷没房子住,就曾借住在学校仓库里好几年。学校空旷的院子只住我们一家三口,一墙之隔就是大片的坟地,我们也不害怕,反而喜欢放学后那种安静疏离的环境。

    为了活跃当下离愁的气氛,我提议要去村小学看一看。我家娃很高兴,一下子从凳子上跳起来。我请小英当向导帮忙带路,小英满脸犹豫,竟不知生活多年的村子里还有所小学。村小学关闭时大概小英还太小,再说小学本就地处偏僻,很少有人光顾,听老妈说它现在已经变成了一所破院子,就更无人问津了,所以后来人没听说过也属正常。

    人到中年的我又变身孩子王,带着几个小孩朝村东北角走去。这条路我小时候寒来暑往走了无数遍,那时我们每天至少要往返四个来回,除了上午下午的课外,还要上早自习和晚自习,且一天三顿饭都回家吃,吃完赶紧返校上课。现在看来好像是不可想象的,肯定觉得在路上耽误太多的时间,但当时并没有这样的观念,还乐此不疲。

    我们村子不大,这个村小学还要同时兼顾周围三个更小的村落。离学校最远的孩子步行爬坡过桥大概需要半个小时左右,当时大家都没觉得远、往返浪费时间,反而很羡慕离家远的孩子,可以在上学路上顺便下河游泳捉小蝌蚪。一到夏天,我们成群结队趁大人午休偷偷跑到小河里玩,一直玩到有同班同学路过,才上岸收拾乱扔的书包一道去学校。

    我轻车熟路地带着娃们来看望村小学,大老远就看到破败的围墙上还有红色斑驳的大标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禁心头一热,双脚不由自主地飞奔过去,只见锈迹斑斑的铁大门被藤蔓植物杂乱地缠绕着,依稀还能找到一块块记忆中天蓝色的油漆。小时候眼中高大威严的大门现在竟然如此矮小萎缩,整个村子可能也找不到如此破旧的大门了。铁门上一把结实的大锁把我们挡在了门外,在我们看来,这把大锁真是多此一举,大门内一人多高恣意生长的杂草和飞舞的小昆虫就可以吓退众人。本可以站在校门口就能看到的操场、成排红砖灰瓦的教室,以及大榆树下用来敲上课铃的大铁钟,现在全被杂草淹没,只能靠回忆脑补这些画面,给娃们讲这里曾经的喧闹和欢笑。

    小英终于被我逗笑了。她一边咧着嘴笑,一边顺手从地上捡了一个小树枝,往头上的浴帽里捅,她头又痒了,头上的虱子在做最后的挣扎。“要是这个小学还在就好了。”小英边捅边说,刚刚短暂忘记的哀愁又回来了。(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乡的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od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