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叶鸿基一旦休,猖狂不听直臣谋。
甘心万里为降虏,故国悲凉玉殿秋。”
作为一国之君,却落得个国破家亡、魂断异乡的悲惨结局,他的人生可谓失败之极。但倘若撇开政治,从艺术造诣来看,他却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天才。这个人就是宋徽宗。
接着,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宋徽宗对后世文学艺术的贡献都有哪些?
1.书法上的贡献——独创瘦金体
宋徽宗的书法,有很深的功底。他的楷书架构严谨,行书和草书飘逸潇洒。当时除了四大家苏黄米蔡外,能排得上第五位的,就应该是他了。
最让后人所熟知的,便是宋徽宗自创的瘦金体。瘦金体,乍一看上去很简单,好像小朋友临帖,一笔一划,一丝不苟。实则最考验功力。有人就形象地把它比喻成穿紧身衣展示身材,哪里比例不协调,总能一览无遗。
这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有曲金断铁之美,尤其是在间架结构上,非常难以驾驭。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和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方能完成。宋徽宗将它挥洒得进退自若,出神入化。后代习其书者甚多,然得其精髓者,则寥若星辰。
由于这种字体非常秀丽,也被后人一再的加以演变运用。如今我们常见的印刷体仿宋体,就是由宋徽宗的瘦金体逐渐演变而来的。
2.绘画上的贡献——留下了许多惊世之作。
宋徽宗最擅长的,是花鸟工笔画。他的画风用笔细腻,逼真传神。
比如那幅《芙蓉锦鸡图》,画了一只锦鸡,站在芙蓉之上,扭头遥望空中,空中飞舞着蝴蝶。画面上的锦鸡,神态十分生动。整个作品设色华丽,体现了一种雍容大度之气。
再比如那幅《御鹰图》, 老鹰的姿态栩栩如生,动静结合。既不呆立也不飞扑,欲动又止,恰到好处。其双勾谨细,羽毛疏落有致,形体生动自然。尤其是那鹰眼,透露着一股威猛之气,更显英气勃发。
当然,他的画风同时也十分宽泛,山水、人物、墨竹等,都能画得相当传神。描画之细腻,观察之用心,绝对称得上是艺术上的无价之宝。
3.教育上的贡献——开办书画院,培养和选拔人才。
在宋徽宗之前,宫廷里也有画院,但那时此类机构就类似于摆设,画家的地位并不高。
自宋徽宗当皇帝后,亲自创办了两种学校,一种是书学,一种是画学。并特批教育经费,培养专科人才,使这些书画家们都有了一种荣誉感,专心于书画创作。
对于人才的选拔,宋徽宗可谓独具慧眼,不拘一格。他亲自定考官,广罗人才。他认为,光有画技,只能成为工匠式的人物,只有具有奇思妙想的头脑,才能创作出灵动、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通过特殊的考核,他培养了一大批真正有水平的画家。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张伯端,就是因为有皇帝的支持和关注,最终创作出了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
4.对艺术品方面的贡献——不遗余力,保存珍品。
宋徽宗对后世传统文化事业最大的贡献,就是不遗余力,为后人保存了一大批艺术珍品。
我们都知道,书画作品保存相当不容易。针对这个问题,宋徽宗还真有两手准备。他还为这些作品悉心地做了备份。怎么做呢?
1).组织一批宫廷画家,把历朝历代所存的名画,逐一加以临摹。
有人可能会说,这只是赝品,怎么能与真画相提并论呢?是啊,虽然临摹的作品不能与原作相比,但好歹能让后人看到并了解到原画的风貌。对于研究那个时代的作品特征,也能提供有用的资讯。
2).让专门的官员编撰书画集。
比如《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等等,这里面,收录了上千幅作品,不但对作者的生平做了简介,而且还对其作品提出中肯的艺术评论。相当于一部完整的绘画编年史。
宋徽宗的这些做法,对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确实功不可没。
5.其他方面的贡献——文学、医学、茶道等等。
宋徽宗的多才多艺,是历代帝王中所不可多见的。
除了书画艺术外,他的才艺,还涉及文学、医学、茶道、饮食、琴棋、骑射,以及古玩收藏等等。
他的文学造诣,相比于南唐后主李煜,也不见得逊色多少。
就比如文首的这首《燕山僧寺题壁诗》,让人读出了一种深切的悲怆。当他在位期间,疏于朝政,一面沉湎于玩乐。面对忠臣的谏言,全当耳旁风。只有在失去了自由之后,才产生这种深切的悔恨和自责。这里面包含着多少的无奈与绝望,这或许便是“国家不幸诗家幸”吧。
他的诗词创作,尤其是历经沧桑后的生活写照,给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宋徽宗对医学颇有研究。他还写过一本叫《圣济经》的书,专门介绍饮食医疗保健。直到现在,医疗界的人士都说,这部保健专著值得借鉴。
另外,他还专门写过一本关于茶叶的专著《大观茶论》,从茶叶的采制到品尝,都有很详细的论述,对后人也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可见宋徽宗虽然昏庸亡国,但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确实功不可没。
常常会想,假如宋徽宗不是作为一代帝王,而是专注于文化艺术方面的研究,那他的人生轨迹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可惜,错位的人生,早已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