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壹默了然 图 | 网络
01
和很多人一样,因为一首《Five Hundred Miles》,特地去看了《醉乡民谣》。
这是部和《Once》风格类似的电影,讲的是一个民谣歌手的故事。全片音乐占比很大,里面的民谣很朴素,但能融化你的心。
主人公勒维恩说:如果一首歌既不是新歌也不会过时,那它就是民谣。
他具有超乎常人的音乐天赋,但一直籍籍无名,也不受重视,只能小酒馆里演唱。
他穷困潦倒,居无定所,每天都要到别人家里借睡沙发。
他抱着最后一点自尊不放,梦想在现实面前一次次破碎之后,只能拿起唯一属于自己的吉他,跑着一只流浪猫,在风雪中无家可归。
又是一个有才华的loser,被生活无情碾压和抛弃的故事。
02
以前不太明白,为何电影中文艺青年的形象总是loser?
文艺青年追寻梦想总是异常艰辛,穷困潦倒、怀才不遇是他们的标配。他们郁郁寡欢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上去情商很低的样子,除了发几句牢骚,毫无还手之力。他们的人生底色是苍凉的,无奈的,影片的风格也往往是灰色的,沉闷的。
反观那些主角是运动员、商业大亨的电影,如《洛基》、《摔跤吧,爸爸》、《当幸福来敲门》,主人公总是能苦尽甘来,从失败到成功,又励志又正能量,看得让人热血沸腾。
也许,根源在于,世俗的成功,在文艺中就是平庸。而且,文艺创作和高情商仿佛是敌对关系,一个注重内在,一个注重外在,侧重了一方,势必影响另一方。
制作文艺电影的,大多是文艺青年,他们了解同类,对同类(也就是另一个自己)剖析得异常犀利,甚至,刻薄。
几乎所有伟大的文艺青年,都活得很痛苦。
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写道:当一个人痛苦的时候才会变得才华横溢。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是狼狈不堪。他有癫痫病;穷,经常四处借钱;他曾被流放、被抛弃,一生活在焦虑之中;他不爱他的妻子,她也不爱她,两人却无法分开。但他的文学创作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最近张嘉佳在给人讲课时,也说过,他相信文章憎命达。写《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时段,就是他不太好的一段时光,结果这本书在单本小说里销量第一。有朋友说,张嘉佳你想突破自己,可能要得一次艾滋病。
03
真文青的路可不好走,loser不受人尊重,大红大紫了,过于精致了也容易招人贬损。
郭敬明的每一次负面消息,几乎都会引发网络狂欢,尽管事实未知,网民总是习惯于嘲讽和打倒。
当年的文艺女青年代表安妮宝贝,人到中年改名庆山,风格开始明显转变,经常使用“修行”一词。
功成名就而选择自杀的作家和诗人,更是不胜枚举。
美国的海明威、杰克·伦敦,法国的莫泊桑,前苏联的马雅可夫斯基、茨维塔耶娃、法捷耶夫,日本的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太宰治、川端康成,英国的伍尔芙,奥地利的茨威格,我国的王国维、三毛、海子……
活成像张伯驹这样的真公子,真是稀有。
资深文青们不会自我标榜,他们不在乎理解,也不在意嘲笑。
2015年底,年少成名的蒋方舟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倦怠。次年,她独自在东京生活了一年,回来后出版了日记体形式的新书《东京一年》。在接受采访时,她表明自己不再怕别人说自己名不副实,能够取悦作为读者的自己,就够了。
04
我曾超级喜欢文艺青年扎推的地方,比如大理古城、阳朔西街、上海法租界的小马路,比如民谣酒吧、独立书店、艺术中心。当然,还有豆瓣。
曾特地去大理古城的海豚阿德书店买来一本《苍山下》,盖上印章,宝贝的不得了。
后来,不知道怎么,感觉这本书Loser气质严重,看多了,那股颓废气息能渗透到骨子里。
想起《围城》里,赵辛楣说方鸿渐:你不讨厌,可全无用处。
我把它送给了一位最最烟火气的朋友,让她两相中和一下。她说至今没有打开过,连拍照发圈装逼的兴致都没有。
还是陀神说的好:要正直地生活,别想入非非!要诚实地工作,才能前程远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