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发愁今天写什么,从早上6点,发愁到晚上6点,还没有动笔。我发现拖延症好像已经到了晚期,除非有截止时间,不然一定会荒废。
小说读后感
回顾我这一天都做了什么,一本小说从第1章看到第56章。本来预计今天看完,根据这本小说构思,今天的文章主题和内容。
不出什么意外的话,还是出了意外。到6点12个小时已经过去了,还是没开始写内容。因为总共61章,还差5章没看完。
但我还是决定开始写,再不写该睡觉了。心理咨询的作业也还没写。在我这里一件事只要能拖,就一定会拖下去。
这本小说名字叫《美娇作桃花精原配觉醒了》,说的是一个桃花精穿越到70年代,和一个军官结婚,有一对龙凤胎的幸福美满故事。
突然想到之前听过的一本书叫《写作脑科学》。书中说写作,先要激起人的肾上腺素,让人支楞起来。有读下去的欲望。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权游中的凛冬将至Winter is coming。在小说的开始就塑造危机感,设置悬念。
我知道主角,最后一定会登上人生巅峰,王者归来,报得美人归。可是就需要把现状、当下的环境,描写的无比严酷,以至于让人看不到一丝希望。
这样一直压抑压抑,当主角突然反攻升级,获得希望,就可以让人感觉超级爽。压抑的需求突然被满足,就是很快乐,超快乐。
但是今天看的小说是团宠文。作为女主角一直被爱,所有人都喜欢,万人迷人设。大概有40万字左右,为什么我可以看下来?
一般情况下,对于有些小说,可能看一两章就放弃了,直接换下一本。有句话说,写书的人假正经,看书的人最无情。
一点没错,就像我也写作,也看小说。看我作品的人可能也是很无情的,因为指尖滑一下就走了,下一篇。我看书也是,随便翻一下,下一本。
这本书能持续的吸引我,8个小时看40万字。它满足了我的哪些需要?为什么让我做到?发生了什么?
书中讲了一个有很多爱、一直被爱、被看见的人,所有的言行都会被支持,不管他在做什么,不管他处境怎样,都会变好。这太美好了,就好像童话一样。
同时内心有个想法,无比奢望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但又现实地知道这不可能。于是用自己代入对方的视角,感受一下甜蜜和美好。在小说结束时,从这个美好的梦境中醒来。
看上去小说给我创造了一个第三空间,在现实和我的想象之外,创造了另一个隶属于别人、美好、没有伤害的世界。
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会因为对方被看见被爱,而深感喜悦。就好像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
为什么这个产品让我这么喜欢?是什么让它与众不同?
提供超级棒的情绪价值。有个人给你提供无条件的爱与支持,真诚热情,善良勇敢,满足对美好伴侣的一切想象。
这真的是一件让人无比向往的事情。写的魔幻且真实,让我能带入,能看见。我觉得很厉害,让我心向往之。
为什么我不由自主地沉溺于这本小说了?
可能我在她身上看到了理想的自己。有能力很强大,被爱被支持,一切都会变好,拥有所有的美好。
我知道这是个幻想,知道这不会发生。但还是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这是我熟悉的路径,习惯的应对方式。
突然想到有人对游戏的比喻,游戏就像一个祭坛。作为祭祀的我,在祭坛下,献祭上我的时间精力,手机流量,资源,获得祭坛赐予我的愉悦和快感。
那么如果把这些当做祭坛,那是不是要评估一下哪一个祭坛是性价比更高?投入少回报更多?
首先列举一下都有哪些祭坛,其次观察分析,哪个祭坛的性价比更高?我投入多少能获得多少?不同祭坛的优劣是什么?
日常心理学应用
今天下午身边有个亲人,身体不舒服,拉肚子,胃疼,要吃奥美拉唑。此前已经有一段时间感冒吃药,这是反复的第二波循环。
因为有过心理学方面的培训,以下是我自己的看法,姑妄听之。不保证一定有用,只保证真诚,亲测有效。
疾病英文叫disease,意思是不舒服不自在。疾病是一种修复和调整。人只有在没有食物消化的时候,才会开启自我修复,所以有时生病食欲减退不一定是件坏事。
要知道,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是身体,没有之一。生病是身体告诉我们某个地方不舒服,哪里不自在。
有个ICU病房的医生叫博世宁说:一切医疗都是支持自我修复。医生治病就像盖棉被,棉被本身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温暖,温暖来自自身的体温。治疗只是防止内稳态崩溃或消除内稳态偏离。
不要神化医疗,因为它只起支持作用,靠的是自我修复。也不要贬低医疗,因为它的作用是支持自我修复的条件。
在我看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自我修复能力,自身的免疫系统,锻炼营养。这才是一个人的根本。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具身认知,认为身体和心理是一体的,心里不开心,身体会不舒服,身体不舒服,也不会开心。
不是知而后行,而是先行而后知。身体不仅影响心智,也会塑造心智。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身体来影响,甚至创造心智。
镜像神经元,世界是一面镜子,清晰客观无分别。内在身体的不适,可能对应着外界环境遇到的一些情景,比如工作生活的转变,愤怒、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带来的不适。
一些情绪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表达和疏解,会通过身体的方式来表现出来。比如摔遥控器,其实那时我就感觉到好像有些不适。
好像和自己的关系,在那个时间地点场景处理的不太好。在刺激与回应之间,没有足够的自主。
外在的刺激和内在的反应,有时是镜像关系。就像我们在照镜子,里外可能有着某种对应。
比如突然从一个家里的顶梁柱,为家庭创造最大财富的人,变成了在家照顾生病、没有希望的老人,如果把这看作工作的话,这其中的不适和心理落差。
如果是我,可能会感觉接受不了。这是一个超级大的转变,就像我们突然到了高原,到了湿地,会出现缺氧、水土不服,这都是很正常的。
逆境一方面训练我们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训练我们承受的坚韧。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反过来塑造这个人的生活和状态。
一般认为,胃疼跟压力有关。可能是对未来的担忧,当下没工作产生的焦虑,也可能是对生命力、对死亡的恐惧,还可能是某种无法言说、莫名的不适与不自在。
生命渴望被看见。当一种不适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述,就会变成身体表达。心理学的专业名词叫躯体化,情绪和不愉快的感受,没有办法通过语言表达,于是变成了身体表达。
不是我不想干,而是我身体不舒服,我没有办法干。不是我不支持你,而是我太不舒服了,没法让很好的支持你,甚至连支持自己都很困难。
有压力,一方面取决于压力本身,另一方面取决于一个人对压力的理解。怎么看待这种压力?怎么理解这种压力?压力值是多少?是否能处理的?持续下去会怎样?怎么处理?在咨询师看来,这比压力本身更重要。
可以行动的方向是,1.科学的筛查,早发现早治疗。体检需要提到计划上,比如确定日期,确定医院,确定价格,或找人陪同一起。
2.做点什么让自己更自洽。如何排解自己的不愉快,找人倾诉,喝点小酒,或者是做些其他,让自己感觉舒服的。
3.健康的生活方式比这世界上所有的药都更有效。建构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让自己感觉归属于更大的群体。比如跳广场舞,和朋友一块吹牛。
自我心理支持。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培养积极,更多的表达和看见好的一面,会让我们的生活和体验变得更好一些。
总结一下:1.写文章需要先激发读者的肾上腺素,让它支楞起来。
2.思考观察记录,尝试反馈给来访者听。
3.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
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