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句话来形容余映潮老师的课,再贴切不过。在各种模式层出不穷、喧闹纷杂的当下,余老师笃定地用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用板块活动让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实践,用主问题教学规避课堂上的碎问碎答,用诗意手法彰显语文教学的灵动和美感。余老师的课堂,新颖、干净、醇美,即使同一课,上出来也绝不雷同;即使朗朗书声不断,也让人觉得宁静熨帖;即使学生状态极差,也随着余老师的引导渐入佳境。

王君老师说,只有余老师这样纯粹的人才能上出如此纯粹的课。深以为然。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余老师板块式教学法,更是余老师一生积极豁达为人、严谨精致治学的品格和修养。
余老师课堂的真淳源于对课型灵醒的定位和把握。统编教材每单元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所谓教读,教师在课堂上要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 “法”。所谓自读,就是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目的是用“法”。而要实现自读课的阅读质量,需要教师的设计引导,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文本之间架一座桥梁。
余老师深谙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把教读课和自读课设计出截然不同的学习实践活动。《老王》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余老师用“扣词品析”法引领学生一步步深入理解文本。课堂主要活动有三个:话题一,“三轮”二字非常重要;话题二,“病了”二字作用重大;话题三,说说“愧怍”。这三个话题,余老师并不平均用力、依次铺开,而是采取先扶后放的策略,带领学生品析学用。因为学生不曾接触这种学习方法,所以话题一老师先示例,在学生回答几次不太入路时,教师又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提示,最后学生稍能展开。有了这样的尝试后,话题二就进展的比较顺利,学生的品析丰富而恰当。到第三个环节,老师变换了方法,让学生自己说说文中哪些词非常重要。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愧怍”,因此引出话题三:“愧怍”一词,含义丰富。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教读课的特点:教师带着学生学,由教师教到学生悟,由教师引导到学生自主。

《大雁归来》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余老师的上法就与教读课风格迥异,用四个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深入课文,在积累和读写中训练技能。第一个活动“一组字词又一组字词”,让学生积累文中提到的动物名称和常用的二字词语,前者重在读准字音,后者则让学生边读边用手写画字形;第二个活动“一个句子又一个句子”,任务是根据课文内容,诗意地写一句话描述“大雁归来”。这个活动目的在于引领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筛选提炼相关信息,巧妙概括课文内容,也符合科学小品文具有文学性的特点。活动三“一项知识又一项知识”,任务是提取课文中有关大雁的知识,介绍给大家。这个活动着眼于科学小品作为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但又不是从说明要素去机械地分析指认,而是用提取组合的方法,让学生读出文章的说明要点。这又是一个写的活动,比前一个活动写的量要大一些,思维的力度也要大一些。活动四“一幅剪影又一幅剪影”,话题“春雁生活剪影”,结合课文内容,自选角度,动笔作一次描述。这个环节重在学习段式,深入理解作品风格。这节课是余老师自读教学的典型之作,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巧妙设计和引领,为学生搭起了通往自主阅读的桥梁。
量的累积沉淀出生命的真淳。余老师说,所有技能都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如此,教师的教学技能亦是如此。余老师用“大量”向我们传递为人治学的方法---积累大量的资料,写大量的文章,听大量的课,做大量的讲座,讲大量的公开课……如此“大量”,我们也许倾尽一生也难以望其项背,但是,我们可以追随余老师的方向,向前走一步,再走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