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简友广场写作加油站
《李敬泽文学创作报告会》笔记

《李敬泽文学创作报告会》笔记

作者: 雨无声处 | 来源:发表于2019-10-14 08:32 被阅读0次
    《李敬泽文学创作报告会》笔记

            李敬泽:男, 资深小说编辑,文学评论家。1964年生于天津。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 现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感到自己很有才能,出口就是诗;但是让这种青春激情获得某种形式感,还需要一种自我训练和艺术准备。

            热爱文学首先要热爱语言。有人认为华丽的语言是文学语言,其实不然。如果它不是源于你的内心,那就不是你的语言,那是漂在空中的语言,你只是抓过来用用。陈词滥调、套话那是“我写语言”,真正的文学创作是“语言写我”。作为语文教学上来说,“我写语言”,也可能有它的意义,但这只能是开始,而不是结束。要让语言真正地表达出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比如看看天,看看地,看到了什么呢?若用现成的词语是否表达得独到呢?即使是一个瓶子放到这里,我们用语言描述它,也是很难的。我们的语言很容易变得陈旧。要探讨怎么把我们的所见所感准确地表达。语言是一个需要进行艺术表达训练的东西。一写出来便觉得一点意思也没有,问题就出在语言上。如果是考试写作文,不要用文学创作的观念去写;若是创作则要用另一双眼睛来写,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是否陈词滥调,为什么没有惊喜的发现?成名的作家在语言上的不警觉是它们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

            要注意细节。一说细节,容易仅想成是小说中的细节,其实细节散文中也有,诗歌中也有。细节是事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天下的事物差不多。常常在生活中什么感觉也没有,也许我们没有时间去发现这种代表着事物差异和区别的色彩。作家有可能告诉你这两个瓶子的区别,让你惊奇。这些微小的标志是文学的基本标志。感觉不到细节,感觉不到丰盈的东西,对细节不敏感也许是源于习惯:先要有一个大模,一个大故事,然后再看如何进展。这种作法也许有好处,对考试作文有用,从大处着眼,非常清晰,非常准确。但对于真正的文学而言,能打动人的是细节,让人着迷的是小事、是小东西。如果没有细节的敏感,小说就没有什么意义。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固然是要表现一种人的“异化”,自己变成了一只螳螂,失去了人性。但是我们看小说并不是让这些激动,激动我们的是它的情节的每一步进展都调用了大量的细节。对于细节的敏感,一下子就把此事物与彼事物分开,就了不起。普普通通的人都是从大处看世界,但真正让我们感动的是细节,要学会从小处看世界。人回忆时给我们生命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大事,却是童年时的某种游戏,却是一阵雨打着窗户。一些微小的东西往往是珍贵的东西。大事不就是一张履历表吗?童年我吃了一块烧饼,正因为记得这些小事,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有意思。文学的重要功能是替每一个人保存这些珍贵的小事。搞文学创作一定要懂得大事与小事的辩证法,若没有小事的时候文学就不存在了。

          有人问:现在又有人在网上说鲁迅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对社会缺少建设性。你对此有何看法?现在中学课本上选的鲁迅的文章仍然很多,而学生并不愿意读他的作品。你对此又有何见解?他说,毫无疑问,鲁迅是了解中国文学不可越过的山一样的人物。一谈到鲁迅人们就不冷静。不要用世界不是黑即是白的观点来看问题。要有一个广阔的境界。鲁迅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给了我们一种自我评判的思考。当然鲁迅在创作时肯定没想那么多。至于说学生不喜欢鲁迅的作品,那是问题出在教的方面(不仅仅是教师)。教育就是培养其喜好。一个中国人《论语》没读过,鲁迅没读过,你说你这个中国人怎么当的?

              有学生问:今年的高考作文是以《邻人疑斧》为话题来写。你能否指点一下?这我指点不了。我的一个邻居家有考生,几年前就说让我给他辅导。我没有做。我一辅导,这作文肯定考不好。作文的要求和创作还是有区别的。天下的坏小说都是一样的,而天下的好小说却各有各的好。真正伟大的小说是展现生活和人的无限丰富的可能性。这与高考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不成才,便说“这事是时代害的我”、“这事是高考害的我”,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话。如果说一种培养模式限制人,也只是能力低的人被限制住。在美国也会限制人。只不过是每个人要提升自己的心灵力量的问题。

            最后,有人问到“韩寒现象”。他说,韩寒只能只一个特例,不具有普遍性。现在这种少年写作低龄化已低到了5、6岁,显然泡沫成分太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敬泽文学创作报告会》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wel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