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正能量大讲堂》简·评&论婉清沫铃
《人民文学》总编辑带你探寻散文之道

《人民文学》总编辑带你探寻散文之道

作者: 颜学梅 | 来源:发表于2022-10-21 11:50 被阅读0次

    这是笔者回听南周书院写作课以后写的笔记和感悟。《人民文学》总编辑李敬泽老师带你探寻散文之道。

    1、什么是"散文”的“文”?

    散文的“散”是什么意思?散作为动词,是解散、分散。作为形容词,是松散的,没有约束的状态。散在前,文在后,展示人的心思和特定目标。我们常说,“形散神不散”。散文的“散”是和“骈”相对而言。之所以叫散文,就是相对于骈文。这个“骈”字,左边一个马,右边一个并。《说文解字》里面讲,“骈”字本义是两马并驾一车。引申为对偶、并列。这就是修辞中的对偶 “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种修辞手法在古典文学中普遍使用。

    但是东汉以后,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它不仅仅是一个修辞手法,不仅仅是写对联,更成为了文章的基本体系。这就是“骈”。做文章就是要整整齐齐,铺排大量的对偶句。对偶的形式和方法极为复杂。唐代有一个日本和尚空海,来中国留学,写了一本书《文镜秘府论》,列举了当时的对偶形式,多达二十几种。

    一个散文家必须自觉地把自己放在原初状态,好像是你刚刚发明了这些字。你是在用这些有限的词让你的思想和情感艰难地前行,让你心里那些散乱的世界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系中呈现出某种结构。好像它们不再是互不相干的事。它们在你所建立的结构中变成了一件事,呈现出某种意义。在天和地之间,你用散碎的石头为自己盖一座房屋,一座意义的房屋。

    早期的人类还不习惯使用文字自我造房。一个人说话的能力几乎是自然习得的。但作文一定要教,通过上学和教育去学习。你可能学得好,也可能学不好。

    早期的作文,是少数人非常庄重地书写,记下当年家族的大事、天下的消息。比如,我们看《春秋》,看起来很郑重,其实它像流水账、记事文。每年记下几件大事,每件事寥寥几个字、十几个字,比微博短多了。但是,作文的功能逐渐拓展,已经成为维系公共和私人的信息交流手段。

    从诸子百家到司马迁,文章也由王公贵族垄断的皇宫之事,发展为世人之事。能作文的人,在整个人口中依然是极少数。这极少数的绝对数额,却有了显著的相对增加。

    孔子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把他老人家称为“先师”,就是因为他教我们道理,也因为他教大家作文。作文的能力,过去在皇室和贵族手里。孔子把它从顶层释放出来,交给那个时代一部分聪明人。

    在孔子之前,作文其实是公事。因为有一部分聪明人加入进来,文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又变成了思想,变成了做人的志向和追求。文章也就不仅仅简要地写出事物,而是发展为说理、叙事,或委婉、或奔放。

    三国时期,曹丕写了一篇《典论》,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告诉我们,文章是华夏文明的基础。他认为,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都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所导致。

    所谓“经国”,就是指井井有条,将文字治理为井井有条、有道理、有秩序、有词藻的文章。这和治理政治、生活、文化共同体是一回事。

    古代帝王说过,文字要用功。这个文字,依然是指文化实施的文字。但是它在逻辑的起点,是文章,是作文。文章跟天下国家的治理是一回事,是因与果的逻辑联合体。往大处来说,就是“经国之道”。古代读书人、文化人的使命是“内圣外王”,以便治理国家和天下。

    “经国之大业”,说的是文章空间小。人总是要老的,人总是要死的。但是你的文章能够让你克服这个生理限度,抵达无穷与不朽。

    韩愈影响最为深远的主张就是“文以载道”。他重新为文章确定了一个伦理目的。写文章不是为了炫耀珠宝箱,不是仅仅为了漂亮、华丽、琳琅满目。文章的目的不应该是文章自身,文章是用来杀敌的。文章是为了传承、达意、讲道理的。他主张文章不对偶,把仪仗队变成打仗队,自由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各种句子去准确、有力地传达意义。

    韩愈写的散文道尽天下之忧。苏轼称韩愈“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见苏轼为韩愈庙题写的《韩文公庙碑》)他的逻辑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有话好好说”。

    “新文学”覆盖非常广泛。除了“做诗”以外,都是文章,是广义的散文,是整个社会和文化中基本的书写方式。

    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他说,“(要)用白话文做各种文学。我们有志造新文学的人,都该发誓不用文言文做为文:无论通信、做诗、译书、做笔记、做报馆文章、编学堂讲义、替死人做墓志、替活人上条陈,……都该用白话来作。”当时,整个社会、整个文化就是在散步,但是谁能说散步不重要呢?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我们不由得对曹丕之言赞叹不已。它确实是我们文明的根基所在。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人,一个自觉的、有主体意识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

    现代以来的新文学在建构过程中划出了一个专业的文学门类,叫做散文 。它和古典传统中的文章有所不同。如果你穿越明朝、清朝,一路走来,就是要成为士大夫、作官,这条路到现代社会之后断掉了。现代社会的散文是建立在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当中,它是一种现代的、国民的、公民的艺术。所有受过普遍的现代教育的人,都应该通过散文来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表达。

    在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眼里,现代中国、现代社会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用散文连接起来的共同体。你和我,还有所有人都应该是会协商的。我们能够通过这种书写和创作,交换我们记忆的知识,交流我们的情感,讲述各自的故事,展开思想的论辩。

    如此,我们才能连接为一个现代社会,一个健全的、有自我意识、也有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共同的社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同样是我们文明的根基。由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不会要求你写小说、写诗,但一定要求你写散文。

    2、我们为什么要写散文?

    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在现代社会,“我思”和“我在”都要依靠“我写”来实行。我与他人和世界实际上发生的和想象中的精神上的联系,都要依靠思索活动才得以实现。

    我们整理表达我们的经验、情感、思想,努力去确认自我。“我”这个字可能是真实,也可能带有我们对自己的想象和期待。我们不仅写出我是什么样的人,也在展现,我心中的苦应该是怎么样的?这就好比用文字整理和装修出属于自己的房间。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那些小说家、诗人也会写散文?

    3、散文如何写作?

    我们不要忘了散文的根本。为什么这个世界会有散文?因为我们有话语权,要向自己、向别人表达。在这个意义上,关于散文的写作,最根本的角度依然是我们先师孔子的一句话,“辞达而已矣”。意思是:说话最重要的是要将内心的想法准确无误的传达给对方。

    什么是“达”?“达”作为动词,意思是传达。无论叙事、说理、抒情,你的修辞和文章要传达你的所见、所思、所感,由此抵达你熟悉的对象,抵达你的读者。作为形容词,“达”有畅达的意思。也就是说,你的这条传达和抵达的路,不能坑坑洼洼、乱七八糟、七拐八绕,走着走着迷了路。你的路应该是有调理的通畅,“辞达而已矣”,话说清楚就行了。能做到的人实在也不多,能做到就不错了。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感悟:正如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每个人如果想把散文写好,那么你就必须站得更高一些,想得更远一些。你走着走着,就会发现,经常坚持读书、写作的人,站得更高,走得更远,看到更多。好的散文虽然文字很干净、形式很简洁,但是让读者感觉温暖有力量。当你用简单的形式、纯净的语言去写散文,而不是用人工雕琢,就能写出有生命力的好散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民文学》总编辑带你探寻散文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gp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