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各章各节独立成篇,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主要体现了“仁”这一核心思想。
春秋时期,周王士衰微,各诸侯国崛起,礼蹦乐坏,各种思想萌芽发展,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尤为活跃。孔子在政治方面主张“仁政”,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等语句中可看出他是主张君主施行仁政的。同时,孔子也是极其推崇周文化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文化充分吸收了夏商两个朝代的思想,特别是周文王时期,更是将仁政发挥到了极致,百姓能够以礼相待,达到了一个天下大同的局面。所以孔子推崇仁政,希望诸侯国能够和平相处,从而使得天下太平。
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从仁、义、礼、信等方面来要求人们,从“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中说明若是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的话,就算他遵守礼仪和奏乐都是没有什么用的。而“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更是直接地说明了仁的重要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则充分地体现了孔子对义的推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等言论体现了孔子“礼”这一思想。在“信”这一方面,孔子用“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说明了信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育这一方面,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且孔子他自身也是极爱学习的一个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主张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时常温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主张我们学习时不懂的就要多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在学习中要将学与思相结合,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一系列关于学习的思想,也充分地被运用到了当代教育体系中。
自古以来便有“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孔子在这一时期便已从各方面对“孝”进行了要求。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四方”中体现出孔子希望孩子能够陪伴在父母身边,以尽孝道。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更是体现了孝义对人们所起的规范作用。“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俱”劝诫我们要拿出最大的感情来对待父母,不要等到父母离开了才知道珍惜。“孝”这一思想是恒古不变的,在当代社会中也值得提倡。
孔子的儒家思想学说成为了我国封建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为维护封建统治起了一个重要的作用。所以,孔子的思想经过了历史的考研,得以流传至今,被我们所传颂。不管是政治方面、民生方面还是教育方面,孔子的思想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借鉴作用,在当代社会的道理规范方面也有重要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