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如前文所介绍,襄公十六年(前557)鲁国一方面需要应对齐国的反复入侵,另一方面还得有兵力防备莒、邾从其他方向上可能的来袭,同时还需要分兵去履行与盟主晋国的约定义务参与战争并缴纳贡赋。
1、叔孙豹朝晋
尽管鲁国通过三分兵力增加了应对威胁的灵活性,不过有一个基本前提需要得到满足,即晋国同时也会履行盟主义务、向鲁国伸出援手来。而上一节笔者对晋国在幕后暧昧态度的分析恐怕也萦绕在鲁国执政诸卿心头,于是这些年逐渐开始分管外交活动的叔孙豹在这一年末前往晋国朝聘并探听虚实:
……冬,穆叔如晋聘,且言齐故。晋人曰:“以寡君之未禘祀,与民之未息。不然,不敢忘。”……(左传.襄公十六年)
也即晋人以庄平公尚在服丧期间以及战争负担较重需要修养为由希望拖延出兵伐齐时间。这明显是一派胡言,因就在当年晋国发动诸侯刚刚进行讨伐许、楚的“湛阪之役”,而且晋师外出作战同样采取轮换规则,物资也是由各个诸侯国接应的。所以晋国其实是碍于与齐国的秘密协议,希望暂时牺牲鲁国以换取齐国继续支持自己。
对此叔孙豹自然是洞若观火,因此其专程分别拜见了晋之正、副二卿陈述鲁国“鄙邑之急,朝不保夕”的窘境,并得到了两人的口头保证:
……穆叔……见中行献子,赋《圻父》。献子曰:“偃知罪矣!敢不从执事以同恤社稷,而使鲁及此。”见范宣子,赋《鸿雁》之卒章。宣子曰:“匄在此,敢使鲁无鸠乎?”……(左传.襄公十六年)
2、鲁襄公十七年(前556)齐师围鲁桃、防
当然说归说,对鲁国的口惠不能取代晋、齐暂时秘密合作的“大局”,晋国仍将再给齐国多一些时间以扩大其战果:
……齐人以其未得志于我故,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桃。高厚围臧纥于防……(左传.襄公十七年)
齐师选择秋收时节入侵鲁国,目的在于直接破坏其战争潜力。由于连续两年围成邑无果,且其外郛坚固难下,因此齐师选择另外两个可能略弱的目标:桃、防。
襄公十七年齐、邾伐鲁形势如图,齐国此次出兵显示出高于过往的战场思维:进入“汶阳之田”作为进攻基地后,齐师分兵两路绕过要塞成邑(蓝色箭头)。一路由齐侯亲自指挥围困西面更靠近济水的桃邑(左侧蓝箭头),另一路由上卿高厚指挥围困了东面的防邑(右侧蓝箭头),并将臧孙纥围困于当地。
鲁师主力此时仍集结在面向“汶阳之田”正面的阳关,对于齐师的分兵显得缺乏防备,不得不同样分兵救援而落了后手,使得本来就居于劣势的鲁师在兵力上更加分散了。不过孔丘之父陬人纥以其勇猛表现终于得以护送臧孙突围而出:
……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郰叔纥、臧畴、臧贾帅甲三百,宵犯齐师,送之而复。齐师去之……(左传.襄公十七年)
考虑到齐国出动了两军,此处鲁师的动员情况大致三军之中也应有两军参战,考虑到上一年秋季由孟孺子速代统的中军已经负责救成,此役当由季孙、叔仲帅右军以及叔孙、子叔子帅左军出战。两军先于阳关附近集结,后分兵增援桃邑和防邑。尽管鲁师在战略上显得笨拙,但得益于高超的战术意识和反抗精神,齐师最终解围而去而没能攻克上述任何一个要点。
襄公十七年鲁国三军将、佐除了齐国以国君亲领之中军以及高子统帅之上军参战外,还安排了邾国从南面入侵鲁国。此本来为极为高明的战略协同,但是齐、邾之间也明显缺乏充分互信,因此直到齐师撤退之后,邾国才象征性地从南边牵制了鲁国,错失了在鲁国压力最大时候从南方攻入的机会。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晋国的态度:随着齐、莒、邾在先后五年内轮番入侵鲁国而盟主并没有出面干预,在其他诸侯之间恐怕渐渐形成非议。因此晋国在确认楚、秦已经不构成直接威胁的情况下迟早会与齐国决裂,与齐国走得过近的邾、莒只得以相对消极的态度应对齐国对其出兵的要求。
此役留守都城的中军将负责迎战从南边入侵的邾师,不过估计大司徒仲孙蔑仍将居于后方保护国君,由其子孟孺子速代理中军将迎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