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忠厚长者 死于非命--鲁隐公姬息姑
猎物小档案
姓名:姬息姑(一名息,?-公元前711年)
识别码:春秋时期鲁国第十四位国君
遇刺时间:鲁隐公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公元前711年10月21日)
地点:鲁国大夫蒍氏家中
刺客:不详
主谋:公子荤(又名羽父)、鲁桓公姬允
刺杀手段:不详
刺杀成败:成功
被刺原因:政治斗争,夺权所需
父亲:鲁惠公姬弗湦
母亲:声子
谥号:鲁隐公
继位者:弟弟鲁桓公姬允
一 黑镜头回放
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十一月壬辰(夏历十五日),鲁国国都曲阜西郊。鲁国大夫蒍氏的公馆。
这一天,正是一月当中的望日。月圆时分,大大的月亮挂在中天,清光泛冷,天气寒凉,万籁俱寂。不时有寒风吹过,天地之间,透着森森寒意。
从《春秋》开始,很多中国的历史书都提到了这个历史性时刻,月圆风冷夜,杀人放火天……两千多年之后,当你再次在《左传》开篇读到这一刻的时候,你会觉得,在这一瞬间,仿佛天地间到处都充满了某种暧昧的气息。这股气息,自始至终贯穿了中国历史,让所有的历史现象都披上了一丝暧昧不清的底色,无法挥去。
临时充作国君行宫的蒍氏正房里,执政十一年的鲁国第十四代君主--鲁隐公姬息姑正在高卧。轻微的鼾声,从他的鼻腔里发出,传到门外,像在传递着某种信号。他累了,不仅是因为日常国务操劳而疲惫,更是因为白天亲自主持祭祀钟巫神,体力严重透支。
没有星星,像蛋黄一样的月亮仿佛也打起了瞌睡,有随时从天上掉下来的嫌疑。蒍氏的宅院里,静悄悄,门口的卫兵们也中夜疲倦,昏昏欲睡。一切都象熟睡了,又像是共习了一个阴谋,彼此心照不宣地静默着………
供杂役临时休息的后院偏房的门,轻轻被人推开,几个瘦削但健壮的身影,从门后闪出,稍作停留,看看四周无人,才相互打个手势,放开脚步,几乎是无声无息地前行,穿墙过院,绕过卫兵,很快来到鲁隐公的卧房前。那些人停住脚步,四下打量一番,领头一人确定无甚异状,便伸手入怀,抽出一柄极薄的短刃,伸入门缝,几下便挑开门闩,随着他的动作,短刃的寒光闪烁。他闪身进室,其他人在门外散开,伏地警戒。片刻之后,那身影又从室内闪出,矫健而冷酷,手中刀刃染血,在月光下已经不再闪亮。房内鲁隐公的鼾声,也再也听不到了。
月儿圆圆,高挂在天;星子恬恬,载烁载闪。那数人身形晃动,很快消失在月亮照不到的地方,一起消失的,还有鲁隐公姬息姑的生命……
黎明时分,一个公鸭嗓以最高的分贝突然响彻了蒍氏公馆:“来人哪!来人哪!国君薨了,国君薨了……”一时之间,公馆内乱作一团,惊恐万分的内侍们,像一群没头的苍蝇在房间里进进出出;脸色苍白的蒍大夫,跌坐在鲁隐公遗体前;鲁隐公的随从大臣茫然地看着身边跑来跑去的人群,不知所措……鲁国,周王室倚重的东方大国,它的国君--《春秋》记载的第一位鲁国国君隐公,就这样被人刺杀在他熟悉的蒍氏公馆里。
谁也没有想到,万世经典《春秋》,孔圣人亲手编辑过的《春秋》,关二哥灯下看过的《春秋》,那些温文尔雅教化了中国人两千多年的经典文字,是以刺杀开始的。
与此后的史记等通史以及汉书等断代史不同,《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逐年记录鲁史为主,间杂着穿插一些他国历史以及中央周朝国史。春秋因是儒家经典,行文典雅,叙事生动,历来给人以史书中的谦谦君子之感,但这书里写到的第一个君主就成了刺客的猎物(其实第二个君主也是被刺的),鲜血流进了汗青深处,不能不让人格外感叹。我们不由得想知道,是谁因为什么把他锁定成为猎物,又是谁策划了这完美的一击的呢?
由于史料缺乏,鲁隐公具体是如何被人刺杀而死的,我们今天已经不能确切地知道,面对极度缺乏的史料,笔者只能努力地回到那个暧昧的夜晚,通过想像,尽可能还原当时的具体影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