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一三) 【原书卷十二·一九】
松江何啸客有《西湖诗》四十首。或诵二首云:“秦亭山头暖气匀,秦亭山下早梅新。嫁郎愿嫁秦亭住,占得梅花第一春。”“长短兰桡拂渚汀,声声箫鼓集西泠。为谁唱出《桃花曲》?尽着萧郎帘外听。”
何啸客,清代诗人。(资料缺)
秦亭山,位于西湖附近的西溪群山最东面,海拔168米(也有书籍记载123米)。历史有几种称法:新亭、秦亭、蜻蜓等名。《钱塘县志》载:在北山栖霞岭后,高百丈,周回三里。相传祖龙(指秦始皇)驻跸于此。又云:秦少游筑亭其上。《浙江通志》:近人于青芝坞掘地得唐于府君墓铭,乃贞元中人。其铭云:大墓高冈新亭之阳,杭郡无新亭山而青芝坞正当秦亭之南,则秦亭唐时固名新亭矣。
兰桡(náo),汉语词语,小舟的美称。唐太宗《帝京篇》之六:“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
渚汀,常作“汀渚”,汀、渚,都指水中小洲或水边平地。
箫鼓,释义:1、指箫与鼓,泛指奏乐。南朝·梁·江淹《别赋》:“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2、指军乐。唐·李白《发白马》诗:“将军发白马,旌节渡黄河。箫鼓聒山岳,沧溟涌涛波。”
西泠(líng),杭州西湖风景区地名,建有西泠桥。名妓苏小小魂断处。“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多人误作西冷。在宋代以前不叫“西泠”而叫“西林”或“西村”,古时有“西村唤渡处”。宋代郭祥正有《西村》诗道:“远近皆僧舍,西村八九家。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后来桥筑成了,就有明代陈贽《西林桥》诗说:“东风客每携壶过,落日人还唤渡无?最有春来狂可玩,桃花千树柳千株。” 因为在西湖边上,加之“泠”的本义是清水、饮用水。明代以后,逐渐改称“西泠桥”了。
南朝·梁萧子显(一说萧纲)《桃花曲》:但使桃花艳,得间美人簪。何须论后实,怨结子瑕心。
萧郎,典故,有两种说法。1、“萧史者,秦穆公(嬴姓)时人也,善吹箫,能致白孔雀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日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后遂用“弄玉”泛指美女或仙女;用“萧史”借指情郎或佳偶,又称“萧郎”。2、另一种说法是,“萧郎”原指梁武帝萧衍。”这个萧郎,就是梁武帝萧衍,南朝梁的建立者,风流多才,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后多以“萧郎”指代女子所爱恋的男子。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所谓名胜,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以及它们所处的环境,风土人情等。名胜诗,则是以名胜为咏诵对象的诗歌。名胜诗的题材范围,应该比传统的山水诗题材范围更宽泛一些。名胜诗,依托名胜之景、之史、之事、之人展开,咏景、思人、怀古、唱今均宜。上海古籍出版社曾经出版《中国名胜古迹诗词丛书》之《西湖诗词》、《庐山诗词》、《桂林诗词》、《苏州诗词》等,其编选标准就是如此。本条诗话称“松江何啸客有《西湖诗》四十首”,当也属于此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