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史的兴趣缘起于张居正,这位明代大政治家一生的经历成了明代政治官场的缩影。在那个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极致的时代,张居正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他作为改革家孤独的身影….他的十年新政也被誉为是明帝国最后的“火花”。
张居正,湖北江陵人,明万历朝文渊阁大学士、内阁首辅,但同时他也是位孤独的舞者,虽然同时代有海瑞这样的清官,以及戚继光这样的干将,但张居正在他的改革世界里依然显得形单影只。他所倡导的新政,更像是一场略显乌托邦式的梦想,在这个以道德伦理代替法律行政的帝国,他的呐喊声更像是湖面上的微微泛起的涟漪,美妙却很短暂….他的政策方针与同朝的那批以学术著称的纯粹文人所代表的文官集团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他们保守,固步自封,不愿意看到有新事务来打破他们平静的为官生涯。
从明开国至张居正入主文渊阁已经两百多年,当年领导者的理想抱负,以及奉行的官员禁欲主义和倡廉风气早已褪去,相反,此时的明政府是一个贪污受贿和明哲保身的政治环境,张居正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氛围中,开展他的强国梦,他渴望给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带来新的生机,但这一切在他去世的一两年内就被保守派彻底地报复性的清算了,让人明白改革意味着什么,他想冲破制度的牢笼,与帝国固有制度的局限性作斗争,却无法挣脱时代的束缚。
皇帝也只不过是一种摆设,这点从嘉靖二十年不务朝,以及万历三十年的怠政可以看出,即所谓的中央集权,完全集中在以首辅为首的内阁,以及全国两万多的官员,皇帝失去了他的绝对权威。礼仪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社会环境,这与任何一个社会契约论的核心都是相违背的,个人表面的虚伪与内心的欲望无法调和,人的阴阳两面展现无遗,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任何的解决方法都只是暂时的。
张居正大权在握,他和他领导的内阁能够凭借强权实施他的政策,改革税收制度、整治官僚内部、富国强兵,卓有成效。但这一系列的举措深深伤害了整个文官集团的利益,弹劾者接二连三,张居正则凭借强硬的政治手腕逐个打压,或流放、或发配。正如他当选内阁首辅时候的踌躇满志,大刀阔斧、提倡吏治、修正时弊,但很明显,明帝国运转至今,改革的契机可能已经错失,国家的去向可能与统治者和当政者已无必然联系。
平民出身的张居正是知道民间疾苦的,他了解当时百姓的生活状态,他急于想改变这种现状,在他理解来,他找到改变帝国命运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来一次大的革新,但无疑具有局限性,他无法将帝国的行政结构和政治制度推倒重来,他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变革的带来的后果。张居正的新政对于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文官集团来说无疑是一剂猛药,在他们看来,张居正是那么的咄咄逼人,他强迫他们放弃现有的国家运行模式,重新审视文官在帝国运转中的地位,这无疑加剧文官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把它推向风口浪尖,以至于后来他的继任者申时行一直忙于抚平他所留下的创伤,也为张居正后来被清算埋下伏笔。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张居正作为大政治家的改革梦,看到他富国强兵的梦想。张居正的十年是辉煌的,他推动了国家税收、吏治、练兵,治水,这一系列新政使得危机四伏的明帝国有了一点新机。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切动作都是在维持原有制度结构上完成的,他没有使帝国的政治制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完全凭借个人权势,加强中央的约束力和地方的执行力,于是在十六世纪中叶,明帝国的财政得到大大改善,但可悲的是,当国库充盈时候,这些钱都没有很好的支配,用现代理念就是没有投资的眼光,当然对于当时中国来说,这一课题是超前的,而我们知道,这一时期的西方世界正发生着什么,而对于纯粹文人出身的中国官吏,他们的局限性可想而知,他们只需深谙官场的制度和潜规则,就是他们升迁的政治砝码。
十年一梦,梦十年,张居正直到他去世都未曾梦醒,改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对于他本人,这种代价却由他的子孙一代承担无疑是可悲的,而整个社会所承担的代价就是人亡政息,一切都推倒,恢复到十年前。文官们奋起清算张居正,这一切都不会出人意料,只会令人扼腕叹息。张居正比起徐阶、高拱、申时行之流无疑更具有政治才干和魄力,更具有改革家的风范,更具有与时俱进的勇气,更愿意承担政治家的责任。他的成功我们可以理解为他个人智慧和魄力的体现,而他的失败,我们也可以说是他在错误的时间进行了一次长达十年的破冰之旅,他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想起了更远的商鞅,同样的强国梦,同样的尝试,正是他们用个人的惨淡收场,给予国家一次转变的机会,即使结局并非他们所能预料,但我们必须承认他们的功绩和伟大。
今天我们再回首张居正,回首他执政的十年,在梦想与火花的交织处,我们隐约看到它暮色的光芒,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2007.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