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在高平陵事变之后,曹魏内部先后发生了三次试图推翻司马氏专权的叛乱,史称寿春三叛,也叫做淮南三叛。
但淮南这个神奇的地方不只发生过这三次叛乱,早在西汉初年,这里也同样发生过“三叛”。
公元前196年,第一任淮南王英布发动叛乱,被刘邦御驾亲征消灭;
公元前174年,第二任淮南王刘长计划率领70人反叛朝廷,但计划泄露,本人也在流放的路上自杀身亡;
接着就到了刘长的儿子刘安。
这个以发明豆腐出名的淮南王,也同样没有逃脱淮南必叛的诅咒。
而且他自己就曾三度谋划叛乱。
才华横溢
刘安的身上有很多的头衔:文学家,思想家,甚至可能是科学家和发明家。
他主持编纂的《淮南子》是一部思想巨著;
他受命撰写《离骚传》,只用了一天便将其完成;
他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热气球实践者;
最有名的,还是他是传说中豆腐的发明人。
除了《淮南子》和《离骚传》之外,刘安还有许多著作。他本人也更喜爱琴书辩论,而对舞刀弄枪没有兴趣。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对谋反一事情有独钟。或许是因为他对父亲的死怀有仇恨,又或者他想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
人们常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而刘安尝试了三十年,终究也没能成功。
初次失败
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
其实这一事件本该是八国之乱,因为刘安也曾经打算响应七国的叛乱。
但他的幼稚在此时却暴露无遗。
吴国的使者到来后,刘安果断准备起兵参加。但这个时候,淮南国的国相前来对他说:
“大王想要起兵的话,臣愿意为您做将军。”
于是刘安答应了。
这智商估计是遗传了他的父亲,那个率领七十人就想推翻大汉帝国的刘长。
国相是朝廷派到诸侯国的官员,由朝廷任命,对朝廷负责,主要目的就是监视和限制诸侯王的行动。
对于这样的官员,刘安居然丝毫都没有怀疑,傻乎乎地将军队交给了他。
结果国相控制了军队后就不再听从刘安的命令,果断将城池固守起来,直到朝廷的援军赶到。
于是刘安的第一次叛乱计划就这样流产了,不过他也因此保全了性命。
但这次失败却没有让刘安罢手。
反心再起
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与景帝平辈的刘安,身份也成为了“皇叔”。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刘安入朝觐见皇帝,与他平日里交好的太尉田蚡特地来到霸上迎接他,并对他说:
“如今皇上无子,诸王之中只有您是高祖的亲孙,而且仁义之名天下皆知。如果皇上将来有什么不测,能够即位之人除了您之外还有谁呢!”
田蚡的话很可能是投其所好来讨其欢心,而这一套刘安果然很受用,他给了田蚡大量的金银珠宝,从此开始做起了皇帝的美梦。
此后他开始积极为自己的登位做准备。一方面他派遣自己的女儿刘陵到长安结交朝中官员,另一面和儿子一同设计逼走了和皇太后有亲属关系的儿媳妇。
同时他还施恩百姓,收买人心,并且暗中豢养了大批的门客。
不过这些门客大多和田蚡一样,是奔着牟利而来。他们知道刘安喜欢听朝廷面临危机,自己即将取而代之的话,就拼命制造各种妖言来阿谀奉承,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利益。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天空出现了彗星,刘安感到奇怪,这时门客马上告诉他说:
“当年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天上的彗星比这小得多,还流血千里,这颗星如此之大,可见天下将有大乱啊!”
闻听此言,刘安立刻兴奋起来。心想着现在皇帝无子,一旦有变肯定各个诸侯王会争夺皇位,因此自己应该先行准备,于是积极进行军备。
但等了很久,天下的“变”也没有来,倒是自己的家里先生出了乱子。
太子生事
人的性格往往是可以遗传的,而刘长祖孙三代传承下来的,是狂妄。
刘安的太子名叫刘迁。他学习了几天剑术,或许是由于陪练人员都在故意放水的缘故,他竟然觉得自己已经无敌于天下。于是,他找到了老爹的手下,以剑术闻名的雷被,提出要和他比剑。
雷被很为难。一方面他不想放水损伤自己的声誉,另一方面又不敢得罪王爷的儿子,于是只好一再进行辞让。
但太子却信心十足,执意要挑战这位高手。
结果雷被不得已应战,并在比试中误伤了太子。
按理说这次失败应该让他对自己的实力水平有了清醒的认知,可太子不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恼羞成怒。
雷被觉得在淮南国混不下去了,于是主动响应朝廷的号召准备去边关抗击匈奴。但听到太子告状的刘安却驳回了雷被的参军请求,并准备将他囚禁。
见情况不妙,雷被便逃离了淮南国,来到长安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告发给了朝廷,于是朝廷准备捉拿淮南王太子治罪。
听说朝廷要缉拿自己的儿子,刘安和他的王后都不答应,于是谋划二次造反。
再叛未成
计划的时候很大胆,但执行时刘安却陷入犹豫,迟迟无法下定决心。而负责缉拿太子的寿春丞因为是刘安任命的官员,也拒不执行命令,这件事就这样一直拖延了十几天。
但淮南国内还有朝廷的人存在,很快国相便开始发难,要将不听命令的寿春丞治罪。刘安向国相求情遭拒,一怒之下反手又将国相告到了朝廷。
朝廷受理了刘安的状告,并且不出意外的,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牵涉出了淮南王刘安。
刘安在公卿家中安插了眼线,通过这些人反馈回的讯息得知,这些公卿都要求皇帝将他逮捕治罪。这让他不得不加紧了谋反的准备。
很快,朝廷派遣了一名叫做殷宏的中尉来到淮南。太子刘迁献计,如果来人出言不逊,便当场将其杀死,刘迁也同时杀死淮南国的中尉夺取兵权,发动反叛。
但殷宏不是傻瓜。他明白身处对方的领地之中,如果激怒对方很容易让自己成为炮灰的道理,因此态度十分温和,只是简单询问了他斥责雷被的理由。
刘安也被对方温和的态度所安抚,自认为没犯什么过错,因此也将谋反的事情压了下来。
殷宏回京后在朝堂上向武帝进行了汇报,公卿认为应该将刘安处死,但武帝拒绝;后来众人又建议削去他的王爵,也遭到武帝的反对;最后他们提议削减其五个县的封地,武帝点头应允,不过也将削地数量从五个减少到了两个。
于是殷宏再度被派往淮南宣布处罚结果。刘安不知道上面的决议是什么,因此再度启动之前的对策。在获悉只是削地之后,便再度搁置了计划。
如果说第一次谋反失败暴露出了刘安性格中的幼稚,那么这次谋反的终止则显露出他性格中情绪化的一面。
他因为担心自己和儿子受到处罚而策划谋反,又因为朝廷只削地不罚人而撤销谋反。
过了不久,他又觉得无端少了两个县得不偿失,于是又开始继续开始准备他的谋反大计。
说到底,这也是一种幼稚的表现。
贼心不死
刘安的幼稚还表现在他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上。
对于京城传来的消息,只要说皇帝无子,朝中不稳的,他便高兴地选择相信;而对那些说皇帝生子,朝中稳定的,则一律斥为谣言。
这种选择性的接受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而且他已经被自己的假想洗脑,整日整夜地在地图前研究兵力部署,并且对自己说:
“皇上生命垂危,而且没有太子,一旦撒手人寰,则天下必定诸王纷争,我怎么可以不早做准备!而且我是高祖亲孙,如今皇上带我不薄,我尚且可以容忍。可陛下一旦归天,我怎么可能再去朝拜那些臭小子们呢!”
刘安找来手下谋士伍被来为自己的造反大计进行谋划,但伍被并不同意他的想法,因为如今天下十分稳定,百姓生活富足,根本无心作乱,而且刘安的能力也无法合陈胜吴广相比。
他试图劝说刘安,结果刘安一怒之下将其父母囚禁,但即便如此,伍被仍旧强调,自己是在替刘安着想。
但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心图谋大汉江山的刘安,首先连自己的家庭矛盾都没有摆平。也正是因为这个家庭矛盾,让自己的谋反事业连计划都没做好就泄露了出去。
祸起萧墙
刘安的儿子们和刘邦有些相似。
刘邦在起兵前有两个儿子,长子刘肥庶出,次子刘盈嫡出,后来刘邦被封汉王后,便立了刘盈为太子。
刘安同样有两个儿子,长子刘不害庶出,次子刘迁嫡出,被刘安封为太子的,也是嫡出的刘迁。
但刘迁不像刘盈那般忠厚,而他的母亲倒和吕后差不多,母子俩都不正眼看待这个大儿子,甚至连刘安也是一样。刘不害不仅继位无望,甚至连侯爵都没有受封。
而刘不害却和刘肥一样的窝囊,即便受到如此对待,也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
更巧的是,刘不害的儿子刘建也和刘肥的三个儿子一样不甘受辱。刘建为了给老爸争取地位,暗中结交了一些党羽企图扳倒太子,但计划泄露,刘建等人被太子逮捕并殴打,接着投入狱中。
眼见计划失败,自己的生命也受到威胁,刘建决定派遣手下到朝中告发太子,将他当初计划杀死殷宏并举兵作乱的事情和盘托出。朝廷派廷尉前来捉拿太子。
自己的儿子再度面临被捕,刘安不得不加快他的谋反进程。
事已至此,伍被也只得为其谋划。
身死国除
反叛中央需要获得支持,虽然刘安在民间名声很好,但除非被逼无奈,否则百姓是不会考虑造反的。
因此伍被的办法是煽动群众的不满。他建议刘安伪造朝廷的印信,声称要强迫百姓迁徙,逮捕诸侯的太子和重臣,迫使他们举兵起事。
刘安听从了伍被的计策,开始铸造印信,同时还派遣许此刻埋伏在大将军卫青和其他公卿身边,准备在起兵之后伺机将他们刺杀。
前期准备已经做好,但如何控制军队还是问题。
此时诸侯国中的军权受到相国,内史和中尉三人的共同控制,想要发兵就必须除掉他们三人。于是刘安又再度定计,以宫中大火为由吸引三人前来将之杀死,可后来又改成派人到南方伪装越人入侵,借机带兵出征。
结果人都派出去了,计划却再度变更。眼见廷尉即将到达,刘安父子决定省略其他步骤,直接召三人进宫杀之。可当天内史正在外出,中尉去接见了廷尉,三人中只有相国到场。刘安见只杀一人无法夺取兵权,干脆把相国也放走了。
刘安的第三个性格缺陷也暴露出来。他行事犹犹豫豫,举棋不定,始终无法下定决心。
多年来他一直在密谋造反,却始终拿不出完整的方案。真到了要动手的时候,他却又开始退缩起来。
见此情形,太子刘迁倒还仗义,他认为当初密谋策划杀害中尉的人除了自己都已死亡,现在只要他认罪伏法,事情就不会牵连到他的头上。
不过这些话有可能是太子表忠心的一种策略,因为刘安同意之后他没有束手就擒,而是选择了自杀,或许是他对父亲弃卒保帅的举动感到失望。
但太子的自杀并没有成功。这倒是不影响刘安出卖儿子的计划,真正超出他预料的,是伍被叛变了。
或许是感觉到刘安那不靠谱的性格和不靠谱的计划早晚会暴露,伍被决定主动投案为自己争取减刑机会。他主动找到中央的官员,将刘安的全部密谋统统交代了出来。
最终所有涉案人员全部被捕,刘安则在执法人员到来之前自杀身亡。从公元前154年到公元前122年,刘安策划了32年的谋反计划,还没开始便结束了。
成仙传说
或许是因为刘安在百姓中的声望颇高,又或者是后世对他杰出文学成就的景仰,刘安的死被传说成了神话。
《太平广记》中就记述刘安是遭人陷害,并且最后不是自杀,而是成仙飘然离去,还说他离开后家中剩余的仙丹被豢养的鸡和狗吃掉,它们也随之得道,并留下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鸡犬升了天,妻儿却进了大牢,这还真是讽刺。
书中还说汉武帝不想杀刘安,反而羡慕和崇拜他成仙,他是因为害怕其他人也学刘安研习道术,才掩盖了这段所谓的“真相”。
如果武帝真的对刘安如此尊重,就应该学习汉文帝那样,在刘长死后把淮南国交给他的下一代,但他根本没有这样做。
刘安死后,淮南国也被废除,当地被改为了中央直属的九江郡,淮南国这个谋反世家终于从西汉的版图上消失了。
但淮南虽灭,刘长家族的谋反之路却还在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