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读者就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艺术形象褒贬不一,在历史上还形成了“拥林”“拥薛”极端的两派。但是大多数的读者是矛盾的,他们时而敬佩宝钗的端庄得体,理性克制,嫌弃林黛玉的心胸狭窄、忧郁悲观;时而又对薛宝钗圆滑功利的处世态度和滴水不漏的情感控制感到疲惫乏沉,转而去看林妹妹葬花落泪时的忧伤和面对爱情时的真挚。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形象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原型人物的高度凝练概括。曹雪芹对于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形象塑造无疑是成功的,她们是追求现实或情感的两个典型。王昆仑曾在《红楼梦人物论》中说“注重现实生活的人们,你去喜欢薛宝钗把!倾向于性灵生活的人们,你去爱慕这林黛玉吧!”现实生活中的差强人意和种种障碍使人们将自己的需求寄托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借助艺术形象,来满足自己理性的需要和情感的宣泄,薛宝钗和林黛玉皆因自身的闪光点而获得读者的喜爱。
薛宝钗貌美多才家底足,自进贾府起便审时度势,规划将来,谨言慎行,理智克制,讨得上下一致赞赏,最后成功当上宝二奶奶。这个形象放到今天,那就是白富美还高情商,有理想还肯奋斗的励志女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想要处理好人际关系,想要把事情做得周全,还想获得一定的身份和地位,但这个过程往往不易且波折。故在看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时,读者会将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的愿望投射给宝钗,当宝钗出色地处理好每件事后,读者便会对她产生崇拜之感。但人是理性兼感性的动物,他不仅要有现实生活的追求,还需要情感世界的满足与宣泄。
林黛玉相比薛宝钗要简单地多,可以说薛宝钗是靠理性信念生活,而林黛玉则完全随自己的情绪、感情摆弄,不论她开心得意还是嫉妒生气,她的表情和言语就已经将这些表露无遗,无需他人揣测。她的敏感多疑猜测有时会让读者觉得无理取闹,但她的简单真挚又会使读者放下心中的包袱,随着她大胆地释放自己的情感。最突出的要数她对宝玉的真情实感。
黛玉身边有两个强有力的对手,除了宝钗外,还有史湘云,而宝玉有一次听到史湘云来的消息后,撇下黛玉就走,黛玉就哭着和他说:“你又来做什么?死活凭我去罢了!横竖如今有人和你玩耍;比我又会念,又会做,又会写,又会说笑。”这样激烈而充满嫉妒的言语正是黛玉不加掩饰的内心写照。宝玉对黛玉曾有一次透彻而肯定的表白——宝玉忙拉住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都知道了。”黛玉这样的表达将二人之间的知心和情投意合表现地淋漓精致,读者读后心潮澎湃!
宝玉与黛玉、宝钗之间的情感无疑是纠葛的,但纷乱却也能看得明白。宝玉与黛玉初次见面便都产生了“似是故人来”的感觉,两人情投意合,价值观念一致,宝玉从内心是接受黛玉的,虽然他要小心翼翼地照顾林妹妹多疑的性格,多变的情绪,但他是乐意的。对于宝钗,宝玉是喜欢的,她的美貌、才气和智慧使她充满吸引力,宝玉心驰神往。但宝玉天性自由,不喜欢读书上进,而薛宝钗偏劝他努力考取功名,他嘴上虽不说,内心却早已经与宝钗分道扬镳。
所以,宝玉爱的是黛玉,想娶的人也是黛玉,然而世俗的枷锁却将他羁绊,最终酿成悲剧。反观今天的社会,对于恋爱和婚姻要宽松地多,然而仍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原因是什么?从《红楼梦》中是否能受到一点启示?
小编仅在此处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两人价值观的一致是恋爱和婚姻的核心因素,这关系到两人是否能从内心互相欣赏和接受。人很难违背自己的内心,即使可以有理性的思考暂时安抚自己的内心,但矛盾还会再次以此为出发点出现。所以,不欺骗自己的内心,也不要被一些外界因素蒙蔽眼睛,或许这样才能方得始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