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身在天涯何处,离家的路途多么遥远,每逢过年,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大包小包,历经各种现代的交通工具,再挤,再累,再苦,用上洪荒之力,都得回家过年。
家,永远才是这次旅途的终点站,家中有鬓发斑白,年迈父母的殷殷期盼;有门口挂上红灯笼,贴上新对联,老家熟悉的那个味道;有小伙伴们在一起,推杯换盏,谈天说地,勾起欢乐童年,儿时回忆的点点滴滴。
01 小时候的年味儿
小时候年味很浓很浓,过年要等很久很久。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姑姑,这么多人团聚在一起过年,热热闹闹,欢声笑语。
每到过年,爷爷奶奶就把辛辛苦苦,养了一年的山羊和肥猪,在我们家的南院子里给宰了,要炖上好几大锅子的肉,全家除夕围坐在一起,美餐一顿,浓浓的年味儿就在这炖肉的大锅里。
包水饺,吃水饺,也是品尝幸福滋味的快乐回忆。姑姑们把一分的小硬币,随便包在一个饺子皮里,然后煮熟了,谁能吃到,就象征着这个人,今年最有福气、最走好运。浓浓的年味儿,就在这包着小小硬币的水饺里。
小时候过年最喜欢的就是牵着妈妈的手,去农村的大集上买一些瓜子和糖块。
那个年代的糖块,是裸露着、光秃秃的、外面没有包裹着糖纸的那种,是我的最爱,现在想起来,嘴里依旧是那种甜甜的味道,浓浓的年味儿就在这没有包装纸的糖块里。
曾经的过年,回忆起来,依旧是满满的幸福和年味十足,因为那个年代生活拮据,物质贫乏,炖肉和水饺,瓜子和糖块,也只有过年的这一天,才能大饱口服。
所以少年的我们,对年的渴望,就多了一份期盼和留恋,过年的香甜和满足,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和回味无尽啊!
02 婆婆家的年味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我们这里,女儿一般在婆家过年,很少有回娘家的,时移世易,这也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风俗和习惯。
婆婆家在村子里是一个人口众多的高姓家族,这个姓氏几乎占遍了整个村子的一半。家族里几个管事的老人,今年让每户交100元,用于置办锣鼓,高跷,扭秧歌的衣服和绸带,以前的锣鼓,都已是破败不堪,不能用了。
众人摩拳擦掌,都十分的配合、积极的响应,很快崭新的秧歌队伍建成了。
村里的小伙子们,从小就被熏陶的,敲锣打鼓,花样踩高跷,样样精通。有了这新家什,他们更是如虎添翼,跃跃欲试。
每天的大街上锣鼓喧天,彩旗飘飘,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秧歌队编排了很多种队形和花样,引来了无数人围观叫好。
统一的服装和队形,鼓舞了斗志和提升了信心。县城里的机关企业,纷纷前来邀请,为他们开业大吉去助兴捧场,当然也会奉上白酒香烟,瓜子花生等一些小礼品,给予答谢和打赏。
参加秧歌队,既锻炼了身体,又满足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既给他人带来快乐和美好的享受,又使自己收获了一些小礼物,真是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其乐融融,受益无穷啊!
虽然远离家乡,不能和父母在家一起过年,不能再去父母温暖的羽翼下生活了,但是婆婆这里过年的风俗,基本上和我们家乡差不多。
锣鼓喧天的喜庆和丰盛的美味佳肴,冲淡了对父母的思念和依恋的亲情,渐渐的放松和端平了心态,暗暗地嘱咐自己,到了真正的独立成家、自食其力的时候了,好好工作,才能去报答从小把我捧在手心里的父母亲!
03 没有烟花爆竹的年味
今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拜年也收敛了一些,只让给近亲属去拜年,问好就行了。
除夕夜没有了往日爆竹声声的喧哗和热闹,到处冷冷清清。
每年除夕的夜晚是接神的日子,家里的男士们要放爆竹和烟花,把逝去的亲人接回家过年。迎门客厅里,都要挂上写着先人名字的族子和摆上各种贡品。
接神回来以后,还要去不出五服的本姓亲属家去磕家堂,来来往往,穿梭于磕家堂的人群中,感觉到了一丝过年的气氛。
往年的除夕,简直是燃放烟花爆竹的饕餮大餐、色味俱佳、回味无穷,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前街和后街,欢快的放着幸福的年货和浓浓的乡情。
五彩缤纷,争奇斗艳,天空中犹如盛开着春天的大花园,你方唱罢我登场,前呼后拥、争相绽放、大放异彩,云雾缭绕。
燃放烟花爆竹,虽然是美好而又热闹,但也污染了环境,极易造成火灾。今年的禁止令,也许是防患于未然吧!
今年的禁止令,过年的气氛和味道骤减,一个安静而又祥和的除夕,别有一番难忘滋味在心头!
写到最后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家人,构成一幅极美的图画。
其实我们心里一直都期盼着过年,因为这是传统节日,是亲人的团圆,是浓浓的故乡情,只是我们想要的很简单,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个年夜饭,说说家常,开开心心就好!
浓浓的年味儿是:香香的水饺,充满天伦之乐的亲情,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家人的陪伴和团聚。
人间烟火处,年味渐浓时,岁岁常欢愉,事事皆顺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