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五一节,恰逢母亲九十大寿。我携妻返乡,“四郎探母”、为母祝寿。
驱车十多个小时,终于到达我的出生地——湘南一个叫“坳头岭”的小山村。
这是一个美丽的山村!四周崇山峻岭、山花烂漫,古木参天、炊烟袅袅……
全村90余户人家,300多口人。全是李姓。其实就是一个大家族。
按照惯例,“四崽“回来了,都要去村中走走看看!给乡亲们打个招乎问声好!同时,也去看看老宅”大屋“。这里的一砖一瓦,记录着我童年的成长快乐与美好回忆……
很遗憾!由于大家都建了新房,陆续搬出老宅。以至长年无人居住。水漏墙湿、年久失修,老宅的屋顶已全部坍塌!延绵数百年的兴旺烟火、喧闹人气终于戛然而止!呈现在我眼前的,俨然是一片苍凉的废墟!碎砖烂瓦、满目疮痍……只留下斑驳的外墙,残垣断壁、杂草丛生……
时间追塑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孩童的我,刚刚记事……
那时,我与家人深居于“大屋”之内;又因排行老四,玩伴们便称呼我为“大屋的四四”。
“大屋”就是我的祖居老宅,位于村子的中央。长辈门说:“大屋”是开村之首屋老宅!相当于李氏“族祠”,据族谱记载,“大屋”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了!
这是一幢“功勋老宅!”。从“开村公公”李文端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开村起始,繁衍生息,多少代人生于斯、长于斯!居于斯、乐于斯!
“大屋”之大,因为屋内布局有6组厢房,能同时容纳6户人家安居于此。屋内还有下厅堂、上厅堂、天井、左右过道、正大门、东西两个侧门……
“大屋”是一幢古朴的明清建筑,庄重典雅。青砖白缝,碧瓦飞檐。底部的砖墙长年布满了青苔……
正大门是高高的青石门槛,听父母说:在我婴儿期,大姐驮着我出门时,就因门槛太高,摔了一跤,致我右上臂骨折!前些年,母亲还问我:“你的手臂,下雨天痛不痛?……”
大门装着厚厚的两扇木门板,开门要用好大力才推得动!吱吱作响……大门两侧各有一个石台。小时候,我和兄弟姐妹,常端着大大的饭碗,坐在石台上面吃饭喝粥……大人们也常于此摇扇纳凉、聊天说笑……
进入大门,就是下厅堂,及左右下厢房、然后是天井、左右通道及侧门、左右各两组上厢房,中间是上厅堂、最后就是神龛墙,供奉着祖宗先人的灵位牌符。
室内所有隔墙都是木结构,经过数百年的烟熏火燎,高高的木柱、木梁、木隔板己是漆黑一片,上部的木结构都挂着一层厚厚的“坛煤灰”。
童年的我,就住在下厅堂的左厢房。大门左右拐角,上厅堂的东西两侧,各家各户分别搭有柴灶。上面架着大大的铁锅,用以煮猪食。柴灶的一角,留一火口通风。在煮猪食的同时,架壶烧水……
每天清晨,父母就生火煮猪食,忙清楚了,再烧一大壶茶水。热心的父母就喊“大屋里”忙碌的叔叔婶婶们来家里,坐在一起,吃着自家腌制的咸菜,喝茶聊天、家长里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屋”的排水系统。屋顶汇聚的雨水,全部流入天井。遇到暴雨,只一会,天井的水就满了!但永不外溢!其出水口位于哪?水又流向何方去了?后人不解,至今是个迷!可见先人的智慧非比寻常!
天井的上沿,有一排水缸。各家各户都到水井挑水回来,倒入自家的水缸备用。
逢年过节,虔诚的母亲,都会端一碗熟肉(一整块),到天井旁“供奉”老天爷: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端到神龛下面,供奉列祖列宗:保佑全家老小,幸福安康……
上厅堂是大屋的主厅堂。大人们聚会议事、拜堂祭祀、停棺哭丧均于此堂!凡遇大事,就会把两扇厚重的大门板卸下来,架在天井上。既方便人们出进,扩大活动空间;又防止人员掉落天井,确保安全!每缝此时,小伙伴们就争先恐后地走上大门板,使劲地蹦呀跳呀,燃放鞭炮,嬉戏玩耍……
遇到下雨天,大人们无法下地干活,通常也会聚集于大屋厅堂。女的踢毽子、跳绳;男的打牌唠嗑,调侃打闹……人气旺盛、热闹非凡!雨一停,马上就有大嫂子、小媳妇来喊自家男人回家做事、下地忙活……
特别是过年前夕,大屋里的住户,家家磨豆腐、打糍粑、烧水杀猪、喧闹忙碌……满堂飘荡着:浓浓的年味,浓浓的亲情……
记得我最后一次入住“大屋”,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了。我带着新婚妻子,返乡省亲,就住在下厅堂的右厢房。这是奶奶生前住过的地方。父母为了接待“四崽”和四崽媳妇,床上早就铺好了,事先洗晒过的干爽被褥。躺在床上,分明能闻出太阳的味道,体味出父母的温度……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大屋”往事,深入骨髓……
如今,“大屋”塌了!老宅没了!透过残墙的小窗,依稀能看见,先祖的生活场景;触摸每一块古砖,仿佛能感觉到,古人的劳作气息;俯耳残墙,与先人对话交流……“大屋”承载的历史记忆,和屋内的欢歌笑语尤在耳边,缭绕悠长……

千万次,我追寻着你。
坳头岭,哺育我生命!
那里有,父老乡亲。
一草一木,我挥之不去。
童年记忆,心中烙印,
我仍然,记忆犹新。
千万次,我梦回故里。
坳头岭,收留我灵魂。
那里有,崇山峻岭。
一山一水,我心中女神。
袅袅炊烟,梦中情人,
我必将,衷爱一生。
千万里,我牵挂着你。
坳头岭,情系游子心。
那里有,祖屋老井。
一砖一瓦,我一往情深。
乡音难改,故土难离,
我魂牵,坳头岭村……
李国平
2018.3.1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