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作者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他的人生堪称传奇,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治疗法。
在此后的人生中,弗兰克尔始终对生命充满极大的热情,67岁仍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阿尔卑斯山。由他创立的“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活出生命的意义》仅英文版便已印刷100多版,销量突破300万册,并获选“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的自传,讲述了他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介绍了意义疗法的核心理论。对于读者来说,很容易被第一部分吸引,然而作者的主旨并非讲述集中营的悲惨故事,而是借由描述集中营的遭遇,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集中营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反映在普通囚徒的思想中的,并在第二部分阐释生命的意义对于人的重要性。
摘取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几个点,来一窥这本书的精华。
旁观者的冷漠
这些幸存者常说:“我们不喜欢谈论我们的过去,对于经历过这场噩梦的人来说,所有的解释都是多余的,而对于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来说,他们不会理解我们过去的感受,也不会理解我们现在的感觉。”
这个世界,一半是在现实之中,一半是在想象之中。我们常常想当然地以为理解了对方的感受,并且试图安慰那些经历痛苦的人们。而这段话赤裸裸地道出了旁观者的真相——我们根本无法真正理解没有亲历过的处境,因此最好保有一份敬畏之心。
很久之前,我曾经发过一篇悼念自杀好友的文章,很多人留言表示做人要坚强,要看得开等等,这些鸡汤味十足的建议,显得那么空洞而自恋,你不是她,又如何能够体味她的痛苦?死亡,何尝不需要勇气,又未必不是一种解脱。
旁观者可能具有客观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能够做出有价值的判断,只有亲身经历过这一切的人才会知道这种价值所在。
当内心痛苦时,我们渴望获得安慰,又往往因脆弱而格外敏感。肤浅的建议,无关痛痒的评判,非但无法缓解痛苦,还可能带来更深的失望。理解常常可望不可及,“我明白你的感受”可能变成一种傲慢和冒犯。
心怀爱意地倾听和陪伴,意味着暂时放下自我,愿意与对方一起分担无助,而对他人的痛苦保持敬畏,则让我们更加柔软和敞开。
意义的丧失让人失去精神的力量
囚徒对集中营生活的精神反应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释放和解放阶段。
第一阶段显露的症状是惊恐,同时开始否定自己的前半生(意义消散)。
第二阶段的主要症状是冷漠,在这期间情感进入死亡状态。冷漠、迟钝,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这是囚徒们用冷漠外壳的包裹,来保护自己的心灵免受伤害。因为最痛的不是肉体,而是不公正和不可理喻对心理造成的伤害。
鞭打令人倍感疼痛,是因为鞭子隐含着侮辱的意味。
前途渺茫,所有的努力和感情都投入到保全自己和他人的性命这件事情上,与此相应的,囚徒的内心生活退步到原始水平,囚徒们的希望和梦想只能在梦中被表现。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天夜里,一位囚徒在梦中呻吟,惊醒了他,正当他准备唤醒这个可怜人的时候,却猛然把手抽了回来,一想到会叫醒他,突然有一点后怕,不管梦有多恐怖,也比集中营的现实状况要好得多。
在集中营这种极端的生存条件下,人完全失去对于外部环境的掌控,唯一能够自己做主的恐怕就是精神世界。而正是内心丰富自由的精神生活,让一些看起来身体羸弱的人能够比看似强壮的人生存能力更强。
唯有精神可以穿透沮丧,超越绝望的、无意义的世界。
幽默则是灵魂保存自我的另一件武器,它比人性中的其他任何成分更能使人漠视困苦,从任何境遇中超脱出来。
人所遭受的苦难的“量”是相对的,有时非常琐屑的事情也能带给人生极大的快乐。
快乐的匮乏提供了一种消极的幸福——“免于痛苦的自由”。即便是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下,人也能够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
第三个阶段是释放和解放阶段。在这一阶段,除了由于集中营生活的压力突然消失带来的道德出轨外,还有两大因素可能损害被解放囚徒的人格:回到原来正常生活后的心酸和理想情景的幻灭。
但与此同时,在经受了那么多苦难之后,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惧任何东西,那种体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感觉。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弗兰克尔介绍了意义疗法的相关理论。
意义疗法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找到他生命的意义。
找寻到生命意义有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体验某种事物,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说去爱某个人)、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一、爱之意义
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
爱在精神和内心方面具有深刻的含义,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
最强大的精神支撑便是爱,关于爱的回忆以及渴望,能够支撑人度过几乎无法忍受的时期。即便是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
爱还包括去体验艺术美和自然美。
二、苦难之意义
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这是本书最广为人知的金句,很多人引用过它。然而现实中,我们经常感觉到的却是“不自由”,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无奈,不知如何去选择和突破。面对苦难,我们本能地会去抗拒,而弗兰克尔告诉我们:“直面所有的苦难!”
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人接受命运和所有苦难,背负起十字架的方式为他提供了赋予其生命更深刻含义的巨大机会。
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正是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人才有实现精神升华的机会。中国有句古话叫“置于死地而后生“,往往是在极端的情况下,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人甘愿冒险并做出新的选择。
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我们要配得上所遭受的苦难,那没能杀死我们的,会让我们更强大。
三、责任之意义
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自由只是故事的一半,真理的一面,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如果人不能负责任的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
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一旦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就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的事业的责任,也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
四、希望和勇气,着眼于未来
对自己的未来丧失信心的凡人,注定要走向毁灭。对未来失去信念,也就丧失了对精神的把握,而人的独到之处恰恰在于只有人才能着眼于未来。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待。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正是这些思考和行动构成人的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特的,你和你的命运无法跟任何其他人进行比较。
对生命意义的质疑,没有唯一的答案。“生命”的意义不是某种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实在和具体的,我们需要看到未来的某个目标,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生活有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应对,没有人能够解除你的磨难,替代你的痛苦,你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
五、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
人们往往只想到短暂性本身,而不去想他之前有过的丰富果实,他曾经历的快乐和痛苦,曾经做过的许多事情,那一切都不会被否定,也不会被忘却。历史中没有什么事情的失去是不可挽回的,所有的事情都无一例外地得到保存,我们存在的短暂性并不会使存在变得没有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
作为亲历集中营的幸存者,作为卓有建树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以极其有力的方式,陈述了关于生命意义的追寻恰是人之尊严所在。他所说的,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和实践,愿我们最终都能活出生命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