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写的是如何让孩子学会休息,在不太累的时刻主动休息,保持精力,尽量不留下不好的学习感觉。 让孩子学会主动休息 ,写完之后感觉少点什么,今天借这个主题继续写。
当孩子对要学习的内容,对要练习的技能表现出兴趣时,作为家长此时的责任就是保护孩子这种兴趣,好奇心。而不是用一些规则和自己的眼光判断孩子做的是不是好,是不是符合标准。
看到很多现象是,孩子没做好,或者没有去行动,就开始说隔壁家的孩子做的很好,然而孩子没有见到过 都是想象中的优秀,自己没有直观感受,也就没什么感知。极不情愿的按照家长或者老师的要求去做某事,看似是偷懒不愿意做,实则失去了兴趣,发现跟自己关系不大,不想干了。同时学习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导向,尤其对于一个孩子对于世界的理解还不深入,凭着好奇心和兴趣来探索世界和知识,此时在失去兴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此时如果过分的强调孩子的纪律性,要按照标准去做将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因为自己不熟悉技能和知识,是做不好的,没有成就感,就感觉这事很难,就不想干了,此时再去生硬的要求孩子要这样做那样做,无异于再告诉孩子这事你做不好,要坚持玩,一定要超过对方。
在过分强调外部要求之后,孩子的内在驱动也就被外界的标准要求取代,这些标准跟自己没有关系,时间长了也就失去动力,失去兴趣,可持续性降低很多。
怎样才能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及内在驱动力。那就是在孩子对某知识表现出来兴趣时,为孩子提供帮助,协助他去探索和学习,在他没动力时要多鼓励,有兴趣多做时鼓励其行为,不要过多的鼓励他的结果。例如练钢琴能完成弹奏作业,就夸奖练习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夸奖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很棒等等。
其中最关键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角色是陪练,教练,而不是一个旁观者,父母参与其中对孩子的鼓励是无声的,但也是最重要的。并且要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做助力,而不是控制结果,控制只会带来对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