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男女股鬓厮磨、欲仙欲死的“双修”图,在雷雨没有下透的暑夜里,陡添了挡不住的浓浓骚气。这是大众对佛教密宗最广泛的认知。千百年来,被无数高洁超凡的正道之士所诟病鞭挞,也被无数居心叵测、利欲熏心之徒所利用扭曲。
一个20来岁的年轻女子终日沉浸在纵情寻欢中,在一张又一张床上辗转征战、追逐激情。她在媒体的匿名访谈里自述道,不相信爱情,更对婚姻不抱希望,只是为了身体需要,常常在灯光下的狂欢释放中,看到浓浓的苍白包围着自己,感受到数不清的虚无与孤独。
别人无从得知她经历过什么,只知道古人说过:“食、色,性也。”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本能冲动。每个人都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来感受世界的,人活一世,除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想法”,别无其他。人们时刻都被任性的肉体和本能控制着,被纷纷扰扰、念念相续的心灵驱赶着,贪婪、情欲、嫉妒、傲慢、竞争、矛盾、冲突、伪装、挣扎、逃避……
两性关系也不外如是,每个人也都是在以爱之名,寻找着各自的人生答案。男女相见,追逐取悦,“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誓要“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慢慢在消磨时间、耗散情绪的一地鸡毛中,在毫不停歇的日子流失、生命衰老中,激情消退,天地变色,共处一室,放屁打嗝,挑三拣四,吹毛求疵,蓬头共垢面一色,眼屎与鼻涕齐流……。
慢慢地人到中年,貌似看开了看淡了,心倦意怠了,学会犬儒了,开始糊弄着度过余生,渐渐封闭在自成一统的思维逻辑里,古板、没落了下来,灵魂开始散发腐朽的气息,喋喋不休地训导着别人“日子都是这么过的”。
从小心翼翼地相恋相欢,到放肆恣意地相烦相杀,甚至两人相见分外眼红……生活,伴随着生命力的委顿,变成了一片灰暗的迢遥迷途、了无生机的茫茫荒漠。安逸在《这咬人的爱》里说:“一见钟情,明明是见色起意;日久生情,不过是权衡利弊;连白头到老,都只是习惯使然。”字里行间,满溢着世态人心的荒凉浅薄,渗透着人性的躁动不安。
世上比天空更高远、比大海更辽阔的是人心,比悬崖更陡峭、比山路更崎岖、比深渊更难测的,也是人心。在这个几乎所有一切美好都被玩坏的世界上,在“上帝已经死了”、“一切价值重估”的时代里,在人潮汹涌、纷繁扰攘的都市中,到处充斥着近在咫尺却远隔天涯的心灵鸿沟。在残酷无情地剥掉一个个闪亮的面具后,现代人最深入内心的感受,大概就是孤独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是多么苍凉的感慨!
只可惜,“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煌煌繁华的盛世里,还是有那么多的心灵徘徊在流浪之路上,找不到栖息之地。越是在人多的地方,孤独感越繁盛;信息技术越发达,孤独感越泛滥;朋友圈越喧嚣,孤独感越深彻。
人类在群居合作中,应对恶劣的生存环境,逐渐进化为群居性动物。被群体认可,有群体归属感,是社会人的重要需求。孤独感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中产生的。自恋、自卑……都会产生孤独感。缺乏被人喜欢、或者被人需要的感觉,这是灵魂的饥饿——是心灵无处安放,转而向外求索的浅薄与无奈。于是,在波澜汹涌的人生大海里,许许多多随浪漂流的灵魂,心慌意乱地把婚姻当作生命中的最后稻草。
婚姻,本来就是一个社会化概念、社会化产物,是人类群居所演化出来的社会属性。一纸婚书,规定了男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其最大的意义,是通过强迫性手段来维护家庭乃至于社会的安全稳定。
假设在一个物质、精神都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婚姻的社会作用荡然无存,婚姻毫无意义。归根结底,个体安全感、归属感、人生意义感,来自于丰满的心灵、激扬的生命,而不是婚姻。如果没有心灵的契合、参与,单薄枯燥的婚姻只会加深人生的幻灭感、虚无感。
如果说,婚姻承载了生存繁衍、继承发展、利益交换、资源分配的社会功能;而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里,婚姻原本的作用和意义正在被稀释,逐渐变得浅薄无力。如果没有意义,那就以强有力的生命激情,赋予它意义。被现代人赋予了新意义的婚姻内涵更加丰富,不断深入到爱与尊重、价值观趋同、乃至激扬生命的个人心灵层面。
尼采用激情飞扬的“酒神精神”肯定了生命中的一切,高赞“用生命本身的力量,去战胜生命的痛苦,在痛苦中感受生命的欢乐”。只是,人作为动物,不可避免地有生理周期,有高潮有低落,不可能始终满溢着生命的激情。燃烧了生命的尼采终于还是疯了,“只能被消灭,不能被打败”的强悍海明威也饮弹自杀了……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苦苦寻求“理性秩序”与“激情自由”之间的平衡和谐。为了理解芜杂的生活,人类发明了逻辑。只是逻辑的变量是有限的,而生活的变量是无限的,尤其人心的变量更是无穷无尽、跳脱动荡。每个人那颗如婴儿一般圆满的本心都是一样的,而那个时时跳跃、随世沉浮的虚幻妄心,却各各不同。人们的心弦很难共鸣,而名利当先、浮躁喧嚣的社会场景,更是放大了差异、隔膜了人心。
陷于生活、陷于自我,将永远无法超越狭隘心灵的束缚。如果一生只是浑浑噩噩的消极的生命过程,那可能是世上最大的人生悲剧了。在这一点上,正如尼采所说:“要真正体验生命,必须站在生命之上。为此,要学会向高处攀登,要学会俯视下方”。成长,是每个人终其一生的根本任务,只有不断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进而在人性之上提炼出超越的神性来,超越自己、命令自己,才能由此在超越生命之流中享受生命。
实际上,在密宗里,“双修法”有非常严格的条件限制,从个人修为必须达到一定层次的瑜伽士境界,到选择性情纯净、温和宽厚、心思细密、充满爱心的“明妃”,再到两个人多少年相伴生活、距离不允许超过几米,乃至各种细致入微的日常戒律,佛教密宗对此有着一整套体系严密的苛刻要求。
温柔敦厚,绝不是逆来顺受,而恰是站立于生命之上的恬淡从容和心灵自由。“双修法”就是这样一种表面上压抑而苛刻、实质上深刻而超越的修行模式,在这种异常极端的相处关系中,两个心灵发生最强烈的碰撞,对方就像自己的一面镜子,无微不至地呈现自己内心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最深刻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进而走向心灵的圆满之境。
在最私密的婚姻生活中,每个人都将直面自己的灵魂,或智慧或愚钝,或强悍或软弱,或丰满或浅薄,或朴实或浮华,或简洁明快或琐碎芜杂,无可逃避,无所遁形……或许只有以正知、良知浇灌的人生智慧之花,才能剥除世俗社会强加于两性关系的不合理内容,才能减少不必要的计算、猜忌、斗争、索求,才能“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以本真行走于世间,婚姻也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心灵的港湾。不过,这大体上和婚姻没有多大关系了。
人之一生,生理状况是一个抛物线的过程,而心灵变化却可以不断向上、无限伸展的。没有人是完美的,但不完美的人却可以造就完美的婚姻——两个独立、自由的灵魂,在碰撞与融合中共同进步,在世俗里的两性交融中,“以欲勾牵,令入佛智”,逐渐超越世俗里的浓浓骚气,不断走向心灵的强健、丰盈。
人生是一场需要勇气与智慧的历险。在生命的海洋里,婚姻是最贴近人性、最触及灵魂的人生航船,或穿行在惊涛骇浪里,或徜徉在和风丽日中……带领人们曲折反复地走向心灵的乌托邦,或者更加遥远的反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