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平台微信公众号:读写思维,更多文章、音频内容欢迎关注。
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你好啊,我是老木。今天继续分享我对《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解读和思考。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在第三夜中,哲人与青年对谈的内容:一个人要想获得自由、幸福的生活,阿德勒心理学鼓励我们不要妄图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更不要寻求别人的认可。
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把自己的人生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区分开来,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预你的课题,哪怕父母也不行!
当你真的能够坦然拥有“课题分离”的认知,身体力行,放下别人的课题,才会进入人际关系的终极入口。另外,行使自由的权力是有代价的,那就是被别人讨厌。
第四夜晚上,青年有点不高兴,虽然上次认同了“课题分离”的概念,但并不赞成这种生活方式,那样的生活岂不是脱离社会、遭人厌弃而孤独终老了?有种被骗的感觉,青年认为如果这就是自由,那我宁愿选择不自由。
于是,在与青年的对谈中,哲人阐述了人际关系的杀手锏:共同体感觉。简而言之:小伙子啊!课题分离只是人际关系的入口,要想谋取幸福,必须要打通任督二脉——融入到共同体的感觉哟。
插图来自《被讨厌的勇气》第四夜整体论
阿德勒心理学又叫做个体心理学,在英语语源里,个人又有“不可分割”的意思。所以,个体心理学就是不可再分最小单位的意思。
阿德勒反对把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等分开考虑的一切二元论的价值观。
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身体症状与心灵是不可分离开考虑的,心灵和身体是由内而外的一个“整体”,就好比由于内心紧张手脚会发抖,由于恐惧而脸色苍白等,阿德勒心理学把人这种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作“整体论”。
所以不管做什么,我们并不是受感情这一独立存在所左右,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把心灵和身体、理性和感情、意识和无意识这些因素分开来进行考虑,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
共同体感觉
一个人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什么意思呢?人与人之间就好比不同颜色的绳子,把自己和别人乱糟糟的纠缠在一起看世界,这种状态叫“缠绕”,而不是正常的关系。
那正常的人际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
从把别人看成是“敌人”还是看成“伙伴”的话题出发,如果把别人当做伙伴,我们就是生活在伙伴中间,那样就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还可以认为自己在为伙伴们做着贡献。像这样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叫作共同体感觉。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就是共同体感觉。阿德勒他自己所叙述的共同体不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从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里最重要的指标。在英语里,共同体感觉有“对社会的关心”的意思。要想理解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感觉,可以从“我和你”出发,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凡事执着于“我”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一个人要想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把视线从自己的身上,转变成他人身上——对他人的关心。
书中例举了世界地图与地球仪的案例,站在国家的视角上看,每个国家所绘制的世界地图,该国都处在世界中心的位置,其他国家都在边缘,所以,法国人看中国人的世界地图就会有一种莫名的不协调感。如果用地球仪来看的话,却恰恰相反,一切地方都是中心,又都不是中心。完全根据看的人的视角和位置而产生。
所以,这往往会给我们一种自己处在世界中心的错觉,其实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而已。换作人也是一样,你要明白: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你只是共同体里的一部分。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能明白你与世界的关系。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带来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我能给予这个人什么”,这就是个人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动手去获得,所以只有付出了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
倾听更大的共同体声音
生活中有很多个共同体,一个人在公司这个共同体里,一旦退休或下岗,就被从公司这个共同体里分离了出来,失去头衔、失去名片、成了无名的平凡人,变得极为普通,有人接受不了这种变化,就会一下子衰老或者抑郁。
那么,这种时候,如果认为公司就是一切,那他就会没有任何归属感。然后逃避到更小的共同体——家庭里,躲在里面不愿出去,更加封闭。
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行动原则。
如果是学校、或者是公司,那就不要用这个共同体的常识来判断事物,而要遵从更大共同体的常识。比如:家庭、朋友、社会。
既要拥有共同体的感觉,又要选择自由的方式。所以,没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你应该用更广的视角,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鼓励、存在与价值
在日常生活育儿、教育中,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体罚、不认可的批评。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
因为,批评会让人萎缩,而表扬会让人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是一种没有尊敬、且不平等的操纵行为。阿德勒提倡“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平行)人际关系。
那么,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帮助对方而不是干涉呢?
答案是真诚的鼓励。阿德勒认为人害怕面对课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缺乏直面课题的勇气”。因此,我们应该帮助他找回受挫的勇气。也就是“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的课题分离,直面课题和下定决心的是他本人。
得体而又平等的基于横向关系鼓励一个人,通常可以使用:谢谢你、我很高兴、帮了大忙了等。值得注意的是:鼓励不是评价,而是纯粹的表达感谢和尊敬。
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从而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阿德勒认为: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对别人(共同体)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这一点很重要。
所以,存在也是一种价值。比如:病入膏肓的老人对于他的家人来说,单纯的活着就是一种安慰和幸福。孩子对于父母,只要快乐的成长,就是一种幸福。因此,无论是什么,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的价值表示喜悦和感谢。
结语
从共同体感觉、横向关系、鼓励、到存在本身的价值和感谢。都会让人觉得“伪善”,虚空的不切实际的胡说八道。阿德勒认为,你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或者是否配合。可以由你做起,从自己开始。
上下级领导也好、父母子女关系也罢,虽然我们不可能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每个人,但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我认为是原则)。无论在哪里,都可以让你具有平等的关系。
以上就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第四夜的解读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