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提起阿富汗,我们对它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贫穷、战乱、流离失所、宗教、恐怖分子……
除了这些,我们还能说说写什么吗?确实,我们绝大多数人对这个国家的认知都很有限、很模糊。
生活在和平、开放国家里的我们,想象不出频繁经受政权变更和战乱的国家里,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是怎么样的。
我们也无法想象,这个国家还正大光明地存在一夫多妻制,女性没有任何人权,甚至没有受教育、参加工作的权利,甚至没有独自在大街上走动的权利。
可这就是几十年来阿富汗这个国家的真实现状。也是《灿烂千阳》这本书着力描写的真实场景。
《灿烂千阳》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创作的长篇小说。
很多人可能都不认识这位作家,他的成名作《追风筝的人》可谓是鼎鼎有名,长期位居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前列,根据书拍摄的同名电影也风靡一时。
《追风筝的人》是作者的处女作,凭此一鸣惊人声名鹊起。这本书讲述了时代变迁下一对主仆少年30多年的人生经历,刻画出阿富汗的一副时代画卷,也体现出关于人性救赎的灵魂考验。
《灿烂千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女版的《最风筝的人》。主要描写两个阿富汗女性命运经历,进一步细致、全景式地展现出阿富汗30年间政权的变更和人物的悲惨命运,更突出了女性人权在阿富汗的缺失和女性的悲剧。
《灿烂千阳》这本书的署名来源于书中的主人公之一莱拉的父亲教给她的一首诗歌:
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
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集,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喀布尔是阿富汗的一个城市,也是莱拉的故乡和整个故事发生的主要所在地。
莱拉的父亲曾经是一名教师,也算是当地的有志之士和开明人士。
父亲眼睁睁地地看着有着悠久历史和值得骄傲繁华的城市遭受战争的摧残,痛苦不已。"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代表这莱拉父亲对家乡深沉的爱恋,以及对莱拉这样的新一代的期待和希望。
(2)莱拉
19世纪80年代,整个阿富汗还处于国内的圣战组织和苏联的对抗之中,但是莱拉以及小城居民的生活还相对平和。
莱拉虽然是女孩,父亲说她处于整个民族历史上对女性最好的一个阶段,女性接受教育,为未来建设家园做准备。
那时少女莱拉生活中的烦恼来源于青梅竹马的小伙伴塔里克外出几天的思念。塔里克小时候因为战乱失去一条腿,但是他还是莱拉的保护神,能帮她喝退欺负她的小混混。
莱拉的二个哥哥参加对抗苏联的圣战组织,不幸牺牲。原本缠绵病榻的母亲,身体更是每况愈下。
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退出喀布尔。莱拉哥哥献身的圣战组织取得胜利,在人群中欢呼圣战领袖的母亲也算得到了一丝安慰。
可是来不及欢呼,圣战组织内部之间的争权夺利又导致城市比苏联统治时期更加混乱。
人们走在城市的街道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可能被掉下来的炸弹炸得粉身碎骨。莱拉无法再继续上学,她第一次感受到战乱的残酷来自于同学走在大街上,突然就被炸死。
随着整个战乱的加剧,很多人纷纷逃离整个城市。莱拉的青梅竹马塔里克一家也要搬走了。塔里克向莱拉求婚,要带莱拉一起走,可是莱拉无法舍弃多病的妈妈和压力重重的爸爸,忍痛放弃了和塔里克一起的机会。临别一晚,二人依依不舍,跨越最后的防线。
之天后,父母双方也决定最终搬离喀布尔。莱拉欣喜不已,盘算着塔里克才走了几天,有可能还能追上他。
正当他们收拾行李,将家里的藏书、家具都搬到院子里,等待出售时,一个炸弹在他们家院子里爆炸……
(3)玛丽雅姆
在此之前,玛丽雅姆和莱拉的生活交集只在于邻居之间的点头之交。
玛丽雅姆原本生活在另一个城市,是女仆和当地首富的私生女。她不被父亲及家族认可,和母亲住在两个村子之间的一间泥屋里。少女时期唯一的期盼是每周四父亲能来泥屋看她,给她带来礼物。
十四岁那年母亲去世,被父亲嫁给了当时已经三十五六岁的鞋匠拉希德,随丈夫来到喀布尔生活。
拉希德保守、苛刻、大男子主义,他要求玛丽雅姆出门必须穿包裹严实的布卡上街。
结婚伊始,拉希德对她还不错,送她珠宝礼物,带她出门。随着几年间玛丽雅姆多次流产,拉希德再生一个儿子的愿望破灭,十几年间拉希德对她原来越差,每次回家都故意找茬,非打即骂。
(4)同在一个屋檐下
父母双双被炸死,莱拉一只耳朵炸聋。邻居拉希德将莱拉从瓦砾下救出来带回家养病。
从拉希德对莱拉的呵护备至中,玛丽雅姆看到了丈夫的企图,对这个侵犯到她权益的少女,开始从怜悯转向怨恨。
莱拉一开始不愿意嫁给拉希德。直到她遇到一个受塔里克所托来找他的商人。商人说他曾经和塔里克住在同一个医院,塔里克在逃难途中受了重伤,最后不治身亡,托他找到莱拉稍来死亡的口信。
莱拉本打算养好伤就去找塔里克,这样一来所有的希望一下子全都破灭了。更重要的是,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孩子是塔里克的。
她担心一个女人出去兵荒马乱,根本无法保住塔里克留下唯一骨血。权衡利弊之下,十五岁的莱拉也嫁给了拉希德,这时拉希德已经大概五十多岁了。
婚后不久,拉希德得知莱拉怀孕的消息后,对她更是呵护备至。这也让玛丽雅姆心里很不受用。当拉希德上班之后,家里的两个女人水火不容。
莱拉生了一个女孩儿。从医院回家的当天,拉希德的态度立马360度转变,莱拉一个人抱着孩子提着行李,艰难地推门进来。
当拉希德又一次将皮鞭挥向玛丽雅姆时,第一次有人拉住了鞭子,保护了她。
凌晨,在房间走道里新生儿对玛丽雅姆毫无防备的笑容,融化了她的心。她拿出曾经为自己孩子准备的再也用不上的小孩儿衣服送给莱拉。
莱拉和玛丽雅姆的关系日渐融洽,共同照顾小女儿,共同操持家务。两人亦师亦友,像母女,又像闺蜜。
后来莱拉还曾偷偷带着玛丽雅姆和女儿一起逃跑过一次。但是失败了,被抓回来之后被拉希德痛打一顿扔在房间里好几天,差一点死掉。
(5)无尽的苦难
进入新世纪,在内战中塔利班取得了政权。对民众实施更专制的统治,女性甚至没有看病、出门、工作的权利。
莱拉难产,甚至找不到一个能接纳女病人的医院。玛丽雅姆历尽艰险将莱拉带到一个拥挤的医院就诊,但是医院简陋,缺乏医疗设备和药品,没有剖腹产基本的设备,只好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情况下实施剖腹产手术。
拉希德终于有了一个儿子。可生活更加艰难。拉希德的鞋匠店被烧毁,全家一度失去收入来源,甚至没有难以保证一家老小的温饱。不得不把女儿送到恤孤院。
莱拉更大的震惊来源于,相隔10年,她又一次见到了已经死去的塔里克,就这么活生生地站在她的面前!原来一切都是拉希德当年为了得到莱拉,串通别人上演的一场的阴谋。
得知莱拉和塔里克见过面,拉希德生气不已。在冲突中莱拉和玛丽雅姆杀死了拉希德。玛丽雅姆承担了一切的责任,被执行死刑。莱拉和塔里克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喀布尔。
(6)希望
莱拉和塔里克两个人,经历了十年的战乱和离别,终于结婚走在一起,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但是莱拉似乎还有一些渴求,对满目疮痍下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促使她决定再次回到喀布尔。
回去之前,她来到了玛丽雅姆的家乡。看到了少女玛丽雅姆生活的泥屋。遇到了曾经给予玛丽雅姆童年温暖的老人后代,收到了玛丽雅姆父亲在去世前留给她的信和钱。
父亲的信里充满了对她的愧疚,也曾经在临终之前去看过玛丽雅姆。可是玛丽雅姆看不到这封信了,感受不到她曾经在人世间的唯一一丝温暖。
莱拉回到了家乡喀布尔,来到恤孤院当老师,苦难中长大的儿童已让想着太阳努力地生长。她的第三个孩子也即将出生,也代表着这个苦难国家的新生、希望。
作业莱拉父亲一起期待在莱拉这一代人身上实现的愿望,那“墙壁之后以前个灿烂的太阳”的场景,一定会在出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