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钢琴已经在华夏五千年的土地上盛行了起来,走在大街上,乍眼望去,满满都是音乐培训机构,介绍栏中,排在第一位的,十之八九都是钢琴。每年的钢琴比赛数不胜数,小型的钢琴考级,大型的国际钢琴比赛,中国的琴童已经以无懈可击的力量走上了世界舞台。
现在,随随便便在大街上拉住一个孩子,问:“你学过钢琴吗?”得来的答案无一例外:“钢琴?我四岁就开始学了。”
可是,当历史的胶卷慢慢倒退、再倒退,时间定格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的大门刚刚被鸦片战争强行打开,西方思潮和技术如海水般涌入古老的华夏之国,中国人像如饥似渴的孩子,不断汲取着先进的理论与技术,作为欧洲“乐器之王”的钢琴,理所当然被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率先学习。
那时候的百姓,当看到这么一件庞大的乐器时,头上一定挂满了满满的问号:这…这是什么东西?
其实,钢琴这件庞大的西方“乐器之王”,在明代万历年间(1600)已经由传教士利玛窦传入我国,当时还是击弦古钢琴,被国人称作“西琴”,长五尺,宽三尺,七十二根弦。这位意大利耶稣传教士怀着传播基督教义的神圣使命来到中国,将之贡给朝廷,但当时,它并没有引起太大波澜,它只是被朝廷贵族们当做一件装饰品摆在一侧,蒙受尘埃。
钢琴在中国的早期发展,最初也仅限于教会,用于传播基督教教义。
直到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终于被定义为“out”,为了维持炮轰下苟延残喘的清政府,统治者们发起洋务运动,怀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方针,开始吸收西方技术,作为一件器物,钢琴率先得到重视。
但是,光靠器物技术的学习,怎能振兴中华,复兴民族?康有为、梁启超等先进知识分子摸着下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终于,轰轰烈烈的“戊戌维新”运动自上而下展开了,创学刊,办学会,设学堂,守旧与反守旧,变法与反变法的尖锐矛盾日益激烈。然并卵,事实证明,胳膊拧不过大腿,慈禧为首的保守派很快做出反击,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光绪帝被幽禁,康有为和梁启超不得不流亡海外,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
尽管如此,新思想,新潮流已然势不可挡,新式学堂到底是建立了起来,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社会之羞也。”
为了找到社会新出路,大批留学生远赴日本,学习先进的理念。我国第一批音乐家如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皆在日本求学,学习先进的音乐理论知识,回国后,致力于音乐教育,并依曲填词,创作了大量的学堂乐歌,以反应社会面貌,传播新思想,提倡女权,勉励学子上进,诸如《送别》《勉女权》等十分盛行,街头随处可以听到大中小的学生们在钢琴的伴奏下朗朗歌唱。同时,作为歌曲伴奏的钢琴,开始在新式学堂盛行,不再被看作一件装饰品,终于发挥了它真正的价值。
钢琴是西方的乐器,构造精密,同时,西方钢琴曲经历了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等,已然形成了严谨的创作理念,超前的演奏技术。人文历史的不同使得中西两种文化也截然不同,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截然相反。比如,西方音乐以大小调为主,以“四音音列”发展来的七声音阶,在风格方面,讲究理性,注重技巧。以基督教圣咏“奥尔加农”发展来的复调音乐在西方十分盛行。
中国向来与“五”十分有缘,比如五声(宫商角徵羽)、五色(青黄赤白黑)、五味(酸甜苦辣咸),中国的音乐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强调感性,更注重韵味,“气韵生动”“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最为看重的,一首曲子,不在于技巧有多复杂,美人在骨不在皮,简简单单几个音,就能够将中国传统内在神韵表现出来。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尽管是简简单单的主旋律音乐,但不可否认,《高山流水》表达的意境是深远悠长的。
故而,将两种看似格格不入的东西融为一体太难了,如何将西方的乐器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做到钢琴音乐“本土化”,让更多百姓易于接受?这是钢琴传入以来,音乐家们一直探索的重要任务。
郭沫若曾说:“中国所固有的乐器不外乎是罄籥鼓钟几种,连琴瑟都是外来的,至于胡笳、羌笛、琴筝、阮咸更不必说了。”
是啊,大家不要忘了,中国已经延续了五千多年,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个大火锅,在历史车轮的滚滚倾轧中,不论是古代的匈奴、鲜卑文化,还是近代的西洋文化和音乐文化,既然投进了“文化火锅”中,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两者文化的融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再加以融合,假以时日,出现在面前的便是“原汁原味”中国文化,有朝一日,中国民族乐派必然会以全新的面貌走上世界舞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