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商业管理观察
从央视内部春晚到瑞幸咖啡

从央视内部春晚到瑞幸咖啡

作者: 泡泡的根据地 | 来源:发表于2018-05-30 14:35 被阅读371次

    记得很早以前,大约在我上大学的时候,2000年前后,那个时候互联网刚刚进入宽带时代,网上开始流传各种视频,其中有一个据说是央视内部晚会的视频在大学校园里广为传播,敬一丹用她在焦点访谈里的知性大气的声音,深情地朗诵道:

    在这寂寞而又空虚的夜晚,我们除了制造人类,还能干些什么?

    从央视内部春晚到瑞幸咖啡

    那时候年轻不懂事,听到了,乐过了,也并没有深入思考,毕竟在互联网刚刚起步的时候,我还很难想象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从工作以后至今,一直很羡慕父辈那一代,虽然他们经历了上山下乡,也历经磨难,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并不曾缺失,反而异常饱满。小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书柜里满满一柜子书,那些都是父亲年轻时看的,我在他的年龄却没有这样的耐性,想想也是,在没有电视的夜晚,看书、写字、听广播其实也很惬意。

    2008年我到一个老国企工作,跟前辈们聊天,给我讲他们曾经的以企业为家,白天上班,下班后打打篮球,看看书,有时候厂里的大礼堂还有些演出和电影,再不济就几个兄弟一起打打扑克,学学吉它,给远方的女朋友写封信。

    时间在那个年代,好像多到用不完,可以做各种事情,每一件事情深入其中,都很纯粹,很有意思,很有乐趣。

    然后就到了这个物质空前丰富的时代,恍如隔世。其实这个时代严格上说不能称之为互联网时代,我们如果准确定义的话,应该叫计算机时代。计算机特别是机器计算能力的出现,使得生产力高度发达,应运而生了互联网。我们在这个时代,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便捷,给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一方面却又感觉时间不够用,连睡觉都像是犯罪,精神也极度空虚。

    从央视内部春晚到瑞幸咖啡

    我们现在不需要把时间留给制造人类了,因为在城市的生活里,你很难想象小沈阳小品里那句话,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一闭一睁是一天,可在一睁到一闭之间,我们太忙碌了。

    早上起来,刷牙、洗脸、刮胡子,上厕所(上厕所的时候还要看看手机),吃早饭(有可能是在上班路上),坐地铁(拥挤的地铁让你只能保持看手机的姿势,如果有选择,甚至希望是直接投影到眼睛里),出地铁站骑单车到公司打卡,开始不停不停工作,中午下楼吃饭(或者叫外卖),开始下午的工作,直到下班。

    下班后也不会闲着,因为有大量的活动等在那里,在一线城市,你完全不用担心你会下班以后没有事情可做,基本上放飞自我的话,能够在10点到家就不错了。

    到家以后洗漱收拾,上床还要看看iPad或者手机,要不就看看书,进入梦乡。

    正是因为物质的丰富,才会使我们快要打探到世界的极限,在一线城市,恐怕这个极限已经出现了,就是每天公平给每个人的24小时,一分钟都不会多出来。

    从央视内部春晚到瑞幸咖啡

    所以来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者,很快就发现了这个极限,并且开始致力于在这个极限里寻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寻找位置的衡量标准一开始是流量,现在是时间占有量,所有那些所谓细分行业无法进入的论调早就被巨头们驳斥得体无完肤,对于一个移动互联网企业来说,你只需要知道全国有多少移动互联网用户,每个移动互联网用户每天有24小时,你用你自己的用户数乘以平均用户使用时长,就知道你在这个世界的位置了。

    对于一个人来说,有两类时间是最容易被占领的。

    一是碎片时间,这些时间原来的产业也不知道怎么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于是我们有了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知乎、陌陌、抖音、快手,包括各种短视频,原来我们确实很难想象没有这些App的时候,碎片时间如何打发,我们不可能中间空下15分钟去看一本书、听一堂课、踢一场足球。

    另一个是一些相对整块的时间,比如打车,比如从地铁站出来到公司,比如健身、跑步,比如学习,比如购物,比如开车听广播,所以我们有了慕课、Keep、滴滴、摩拜、京东、喜马拉雅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在占有相对整块的时间。

    接下来呢?当碎片时间和相对整块的时间正在被占用的时候,移动互联网企业开始了兼并重组,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因为移动互联网企业之间的行业界限相对要窄很多,而且目标也都是一致的,就是要占有人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人还是有大量的时间没有被移动互联网占领,因为人的线下生活还是有大量的场景目前没有办法信息化,比如吃饭,比如喝咖啡,比如睡觉,这些时间怎么办呢?移动互联网企业也在想办法占用,他们把这些时间场景分割成几个步骤,然后在一些可进入的步骤中切入,于是有了饿了么、点评这样的平台,来解决找饭店的问题,也有了智能手环来解决睡眠监测的问题,于是也就有了瑞幸咖啡。

    从央视内部春晚到瑞幸咖啡

    瑞幸咖啡的兴起,其实是建立在这样一个逻辑起点上,就是中国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人均在喝咖啡这件事情上所耗费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这个逻辑起点支撑了瑞幸咖啡的未来,也给了资本以信心。瑞幸咖啡也确实深谙移动互联网的规则,咖啡好不好喝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一个迅速增长的用户总消耗时间的基础上正在迅速放大我占用的用户时间总量。

    所以你看瑞幸咖啡最近的几次迭代,都是在通过各种办法,占用人的时间,比如最早的点咖啡下单,到现在你可以直接看咖啡制作过程,最好以后在等咖啡上门的时候还能给你推一篇文章看看,喝咖啡的时候也可以给你推一些内容,这样总的时间就上去了。当然这样的时间也是基于过去星巴克的场景,只不过将这个场景搬到线上。

    那么瑞幸咖啡的未来呢?我觉得也无外乎是进入一个更大的平台,现在看下来,进入B和A的可能性不大,极有可能进入T,因为T的生态,恰恰可以满足一个喝咖啡的场景化。

    但是这就衍生出了一个问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到今天,到底创新创业该往哪个方向走?

    还是从时间的维度往外看,人的时间真的全部被占用了吗?其实有大量的时间并没有被占用,我们目前解决的也仅仅是围绕生活这件事,比如每天工作的八小时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尤其是传统行业)都还是一片空白,这些时间才是最大块的时间,而且这些场景极为复杂,在同一个时间段内人会和多个事物发生关联,所以,也存在各种入口,任何一件我们所看到的事物都有被改造的必要和空间。

    顺着这个思路想回来,占用时间这个观点是不是站得住脚?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复杂,场景越来越丰富,每一个场景中所关联的事物也越来越多,我们很难回到敬一丹所说的“除了制造人类,还能干些什么”的状态了,在漫漫长夜,我们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运动,一边阅读,充分挖掘人的极限。那么,这三个应用将同时占领我们的同一段时间,同时不同时间段直接的交叠也越来越多,边界越来越模糊,是不是一定要以占用时间来评价一个应用的前景呢?

    从央视内部春晚到瑞幸咖啡

    自然是不必的,科技的发展,是为了解决人的需求,创业企业的任务,也是为了让人的生活更美好,一切脱离于这个目标的评价标准都是不稳固的,随时可能崩塌,因为你在占有人类时间的同时,人类也在改变他的生活方式,而人类因为环境而做出改变的能力是永远都无法估量的。

    这也就回到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不要老是想着用资本教育用户,培养用户习惯,掌握用户心理,占有用户时间,获取用户数据,这和乔治·奥维尔笔下的“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又有什么区别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央视内部春晚到瑞幸咖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ynt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