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共情
相信不少人有过类似的体验,当自己情绪不佳时,很希望家人朋友可以及时安慰、理解自己,自己就会启动更多能量面对当下的困扰;遇到家人朋友情绪低落,那一刻,很希望自己有“读心术”,能够精准把握对方闹心的梗概,给予恰当暖心回应,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爱与关心,帮助对方释放不良情绪,进而顺畅沟通,解决问题。学过心理学的人,在这时就会想到应用“共情”,从字面上理解这是共同的情感,在心理学中,共情指的是,能够想象自己置身于对方的处境,并体会对方感受的能力,也称通情达理。我们都喜欢与通情达理的人交往,因为对方懂道理,讲道理,说话做事合情合理,这是大众对通情达理的理解。今天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聊一聊心理学中与共情对等的通情达理。
前两年,我遇到了不能平衡生活、工作、学习三者关系的困扰,就请我的老师帮我做督导,老师接通我的电话,听完我的诉说,第一句话是“春玲,你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还要抽出时间来坚持学习,同时还要服务几十名同学,真的太不容易了!”这句开场白一下子击中我情绪的闸门,我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扑簌簌留下来,老师在视频那头静静的、温和的看着我,大概过了一分多钟,我止住了流泪,抽噎着继续表达我做的努力、自我估计、和不确定感。在老师的陪伴和澄清中,我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短短十来分钟,我已经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能做的是什么,顺利做出了满意的选择。今天再次想起那天的情景,感受到老师一开口就深刻共情我的体会和情绪,在温暖安全的陪伴中,我的情绪情感得以充分释放,那一刻,理智慢慢回归,清楚的看到自己的需求,放下了焦虑情绪,顺利分层轻重缓急,更加坚定的做出了选择和大致安排。我的老师当时运用了先“通情”,后“达理”的共情,怎么理解呢?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大脑运行机制,就很清楚这个效果了,大脑高效工作可以看做是一种整合状态,包括调节注意力 、情绪 、行为 、记忆 、思维甚至道德等方面。正向情绪可以促进这种整合,而负向情绪会破坏整合。所以,当我们有情绪情感压抑或爆发时,理智脑被抑制,不能及时处理信息,我们就会困在自己的感受中,判断与选择也会受到干扰,只有先恰当的释放情绪,(比如在亲人朋友的陪伴、理解、支持下做表达释放或在专业人士的陪伴下做处理)压力值或焦虑值就会相应降低,这个时候,我们也会理智看待问题,客观面对生活。
现在回过头来看老师当时对我的督导,我体会到老师准确把我的情绪感受描述出来,我瞬间感受到被接纳、被理解,在我释放情绪时,老师温和关注的目光、柔和的语调、时机的把握恰到好处,使我愿意敞开心扉,在老师的陪伴理解下,先处理好隐形的压抑情绪,然后看到问题的本质,顺利解决了问题。
读到这里,您是否理解了通情达理式的共情呢?当我们遇到亲友出现负面情绪时,先不要对着他(她)讲道理,而是要想办法疏通情绪情感,设身处地了解对方的处境感受,表达自己观察到对方的表情、言行,自己感受到的对方的心情,帮助对方看到自己的状态,进而建立理解对方的基础,对方会感到自己被接纳、被尊重、被理解,就会愿意深入表达,情绪平和了,自然会客观看待解决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