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要拆的是 克里斯《亲密关系》,这本书很早就在我的kindle书架上。张德芬老师翻译也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PART 1 什么是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如此重要,几乎是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但是有时亲密关系也会成为沉重的负担。所以这本书就是让我们学会更好的处理亲密关系,进而推动到灵魂关系。(灵魂关系是亲密关系进化的最终目标)
亲密关系是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进而疗愈你的创伤,最终找回正在的自己。所以从灵性角度来说,亲密关系是通往我们灵魂的桥梁。
作者将亲密关系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与启示。书的结构也以此展开。
下面是一个在爱情中的具体实例
绚丽期:双方爱的死去活来。
幻灭期:关系反复分分合合,时而陌路,关系不断幻灭,处于不稳定期,大部分爱情在幻灭期阵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将所有需求投射到对方,而没有明白,时间是不可能有人可以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的。
自省期:重新审视自己,不是要对方为自己负责,而是要自己为自己负责。
启示:将亲密关系看成是修行的道场,在其中不断成长、学习。
作者认为,伴侣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三个角色:
- 一面镜子。让你看见引发你关注的不舒服感。
- 一名老师。在你探寻真实自我的时候,激励与启发你。
- 一名玩伴。开启并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亲密关系的开始:绚丽期
每个人寻找“亲密关系”的目的不同,有的是爱上对方漂亮的脸蛋,有的人是为了找到一个善良体贴的人,有的人认为对方是自己的真命,甚至有的人是为了排解寂寞。作者认为,开始和维系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世间并没有那么一个人,只要你找到了TA,便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最初人们被某人吸引,通常是由于情绪上的需求。我们在孩童时代,我们希望爸爸或者妈妈来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两大主要的需求是归属感与确定自己的重要性,根源是人类共同的“爱与被爱”的需求。
孩子希望获得父母的爱,那么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向父母证明自己的特别。我们希望获得对方的吸引时,也不断的向对方证明自己的特别。
我们都会在心中构建一个梦中情人,TA会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我们也会以梦中情人所拥有的特质来作为寻找伴侣的准则。在潜意识中,我们会评估最相似的对象来作为追求的目标。接着便会通过明说或者暗示的方式来对对方进行改造,以将其逐渐变成我们梦中情人的样子。我们不断的提出需求,心想如果TA“真的爱我”。就一定会顺从。
但是终究发现,需求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因而产生失望,甚至愤怒。那么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
真正正确的做法是学习放手和接受。我们不能将自己的需求强加在别人身上。如果我们执着于期望和要求,那么我们寻找真爱的任务注定要失败。因为真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 期望是愤怒的前身,当我们有了期望,我们就通向了地狱之路 ** 。我们要在类型找到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需求的束缚,接纳自己,因为我们并不需要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我们自己便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我们的心中。
真正的亲密关系的最终阶段,是灵魂关系。一开始的心动转为真正的热情;一开始的欢乐转变成真正的喜悦。绚丽期美丽而令人心动,但是由灵魂所引导的亲密关系,远比那光彩还要更美更动人。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的。
PART2 爱情,为什么是痛苦的?
当经过了爱情的热恋期,双方就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在这阶段,双方互相伤害,分分合合,极不稳定。大多爱情也止步于此。
产生幻灭的原因是期望,只要有期望,就有失望。因为人们错误的将快乐的源泉寄托在别人身上,而没有从内心去寻找真正的快乐。
当我们期望没有达到时,我们经常会有以下几种行为来让对方满足自己的期望:
- 渴望关注
- 权力斗争
- 报复心理
- 自我放逐
前面两种是孩子的两大需求:归属感与自我价值。后面是两大需求没有被满足时的毁灭性行为。
有人说,为什么总是要提到孩子?我们都长大成人了,又怎么会像孩子那么幼稚不成熟呢。其实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曾经受过的创伤都会被埋藏在潜意识的深处,而潜意识埋藏的创伤,大多是孩童时期经历的苦难。潜意识拥有的自我保护机制,会让我们在成年之后不断以直觉的影响让我们远离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东西,产生各种限定性信念。所以在让自己的生命走向更加灵性的道路,就是将那些埋藏在深处的创伤清除。
渴望关注
我们寻求被别人认可,最好的方式就是向对方证明自己具有独特的价值。都大力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比如装可爱、亲切、有能力、上进、坚强、有趣、害怕、脆弱、酷。
权力斗争
权力斗争在这里的意思是双方开始争夺亲密关系的主动权。都努力的想要改变对方想法、话语和行为。常见的权力斗争方式除了争吵、打架,也有冷战、避而不见。进入了权力斗争的阶段,爱情最开始的魔力便消失了。而这,也意味着另外一段旅程的开始。
权力斗争的原因是我们渴望避免造成痛苦的人或事再次浮现。而这样的痛苦经历与感受已经早早深埋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但是我们要明白,逃避并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只能起到拖延作用。过去的创伤并不会随着时间消逝。
伴侣让我们发觉到痛苦的存在。其实痛苦一直在心中,只不过我们不愿意去感受。而这,是一个很好的疗伤过程。但是我们大多宁愿吵架也不愿意面对伤口,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
亲密关系能治愈我们的旧伤,使其不再影响我们的智慧、创造力、人格、金钱、人生方向、自我表达和热情。但在过程中,我们必须先体验对我们造成影响的旧伤。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我们本来应该用负责的态度来处理伤痛,却往往怪罪伴侣伤害我们。然后我们会尝试控制他们的行为,确保他们不会再犯。
权力斗争中必然有愤怒的成为。愤怒背后的主要意图证明自己是对的,证明别人是错的,让别人有罪恶感,让他们为我们心中的痛苦负责。我们对伴侣发怒的原因有两个:
1.愤怒能麻痹我们心中的痛,是一种心灵的止痛剂。
2.愤怒能让对方有罪恶感,从而有效控制对方的行为。
愤怒有三种表达方式:
- 1.攻击。公开、明显表达愤怒的方式。
- 2.情绪抽离。冷战、冷暴力。
- 3.被动攻击。 变成受害者,让对方自责。
如何解决与伴侣的冲突?
1.认识到一人一世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没有谁对谁错,孰是孰非。尊重彼此的看法,接受彼此的意见。
2.重视对方的感受,进行减压谈话(不提解决意见,认真倾听感受)。
3.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价值判断。
这个和《非暴力沟通》的理念原理相同,可以去翻阅这本书,此处不做展开。
报复心理
在报复的时候,会得到一种 冷冰冰的快感,但这种快感很快让人上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接着报复转移注意力很简单,制定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心里就会舒服一点。
自我放逐
自我放逐是一种悲观的自我放弃,是更为严重的毁灭打击,比如“既然这样,那我们还是不要一起过了”。
总结
西方心理学中,所有的痛苦源于欲望,这与佛教的讲义殊途同归,消除痛苦的原理也完全一致。
在亲密关系中,由于我们将自己小时候未满足的需求投影到对方,将快乐的源泉寄托于对方。有期望便会有失望,失望带来的不满足便会产生各种行为,以期望对对方进行改造。
亲密关系呈现出来的痛,是极好的成长时刻。正视它,消除痛苦,旧伤便可以治愈。
亲密关系一个重要的技巧便是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值得学习和掌握。
伴侣是我们的镜子。让我们发现过去的伤痛。我们是选择逃避还是直面,便决定了这段亲密关系的下一段旅程。
PART3 亲密关系,在自省中升华
当亲密关系经历了绚丽、摇摇欲坠的幻灭,终于挺到了自省。这是亲密关系中最难应付的一个阶段,它可以带给我们最无价的礼物,让我们开始认识到我们的本心。从小我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的灵魂。
自省是检视自己内在所有想法和感觉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让我们能和自己内在的事务和平相处,并用爱来对待他们。
在亲密关系中,因为失败和无力感而想要放弃的这种经验,是一个清楚的指标,表示内省的过程已经开始了。
在内省阶段,我们经常感觉自己困在墙中而无能为力,其实关住我们的墙,是自己创建的。
我们在与社会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让自己或者让别人扮演三种角色。
- 拯救者
- 迫害者
- 受害者
在亲密关系的内省阶段,我们常常扮演的是受害者角色,而经常充当迫害者的角色,迫害对方变成拯救者。这三种角色,都只会让问题恶化,而不能提供解决之道。这个时候只要我们提出各种问题,灵魂便会引导我们得到心想要的答案。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应该极力避免以下几点:
-
对家庭的责任。这种责任会限制我们,不能做真正的自己。对亲密关系的发展不是出于责任,而是出于灵魂的爱。
-
出于罪恶感。当行为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对对方的罪恶感时。最终会因为不断牺牲而濒临崩溃边缘。
-
依附情结。 依附情结往往也是人们自我牺牲的动机,为了不被某个重要的离弃。而不断的“讨好”对方,最终会喘不过气来。只有下定决心做自己,才是根本方法。
-
竞争。亲密关系的双方会相互较劲,想要证明自己更特别,这会造成裂痕。正确的做法是支持对方发展自己的长处。
我们所看到的所有外在事物,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投射。我们批评别人时,其实就是在批评自己那些不愿接受的特质。
启示
在亲密关系的前三个阶段,大部分人所关心的都是和自己切身相关的个人事务。当进入了灵魂关系之后,就会发现,灵魂的本质是无私的。唯有做出充满爱的选择,才能在亲密关系中,真正地先去迈进一步。
灵魂深处的爱无私而又伟大,但我们经常在现实中被小我的自私的爱所蒙蔽。小我害怕恐惧,渴望拥有。但是这种拥有会让我们造成无尽的痛苦,认识到灵魂的大爱,明白快乐的来源不在于满足外在的满足期望,便会进入美好的灵魂关系。这和佛教讲义殊途同归,不谋而合。
亲密关系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恋人是一扇镜子,帮助我们发现过去的创伤,恋人也是一位老师,帮助我们一起探索真实的自我,清除心灵中的痛苦。恋人还是一名玩伴,与我们共度生命中新的旅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