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枫樵 曾用名 雨霖铃
同事的腿不小心骨折了,下课之后我们在走廊上偶遇,于是我陪伴撑着支架的她向前走着。她一瘸一拐地艰难前行,却拒绝任何帮助。这时,一个小巧玲珑的身影陡然出现在我们中间,那个永远满脸笑意,无忧无虑的孩童不是芊芊是谁。
我冲她笑了笑,微微俯下身说:“芊芊来扶老师吗,真是个好孩子。”这时同事竟接受了她的帮助,感激地说:“谢谢你。”芊芊却并不作答,只是一味地笑着,不时用力地眨眨眼睛,一直到走廊尽头,始终一言不发。“你是哪个班的呀?”同事颇为好奇地问,孩子仍然没有回答,直接跑开了。我轻声提示道:“她有点问题。”同事恍然大悟:“原来她就是那个“小傻子”,真可怜呀。”我赞同地点了点头,同事却脱口而出:“我听她的班主任说,她最喜欢你哟!”我惊异地瞪大了眼睛,但想到我和她之间的故事,不由欣慰地笑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81195/bbf4217979b2f06d.png)
芊芊是班里最“特殊”的孩子。开学的几节课,她虽然完全不听讲,但还算安静。后来就开始下位走动,不听从劝告。我和她的班主任沟通过,班主任习以为常地说:“她呀,就要吓一吓,她最怕她的妈妈,你就跟她说:‘再不听话,就喊你妈妈来,她可是拿着棍子的。’”我想到芊芊的可爱和单纯,内心大不以为然——教育中从来不缺少专断、恫吓、驯服,缺少的是平等、理解、关爱。这样的方式虽然短期内能够奏效,但外界的压制对于向上生长的幼苗必定会造成不良影响。用批评、指责也许短期内可以“制服”他们,但长远来看,收效甚微,孩子既不能真正意识到问题,也不会改正错误。
于是,我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一次,芊芊在课上又开始乱动,她拿着教室后排的地球仪,在座位旁边绕圈。我走过去,静静看着她:“芊芊,这个地球仪是班上同学共有的,不是你一个人的吧。”她却理直气壮地回答:“是我的!”我这才发现,教室后排果然有十几个一模一样的地球仪,猜想这大概确实是她的。于是又问:“那你在上课的时候应不应该拿出来呢?”她似乎听懂了,默默把地球仪放了回去。出人意料的是,她居然拿出作业本,问了我一个问题:“古代的人在野外怎么生活呢?”我觉得机会来了,一字一顿地回答:“这个问题问得很有价值,我们一起在故事里找找答案吧。”我一边打开她的课本一边提问:“我们之前讲过,古人类住在哪里,吃什么,怎样赶走野兽呢?看看这幅图来回答我。”芊芊指出了图片中的许多细节,回答得颇有一些条理。我意识到,她能够认得书上的文字和图片,只是注意力难以集中。于是,我给她布置了许多小问题,让她在上课的时候通过阅读故事来解决这些问题。渐渐地,芊芊能够保持安静的时间越来越长了。
我以为这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所以并没有放在心上,但听到同事的话后,我更坚定了一个信念:在教育的园地里,一支故事远远比一根棍子更有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81195/ed85ed740cb77e8b.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