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十年,中国的发展是真的太快了,世界越来越以不同的方式,被打开在不同年代的孩子们的面前,结果是80后、90后、00后、10后各自的成长经历,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过去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孩子似乎很难想象了。
那时候,农村的交通还不像今天这样便利,摩托车几乎走进了每一户人家,汽车也日渐走进更多家庭。当时一个村是难得有一辆摩托车的,更别说汽车了,很多人家甚至连自行车都没有呢!
相比其他村庄,我们村的孩子,算是较早接触汽车的,因为省道刚好从村中穿过,过往的车辆比较多。但那时候,人们很少进城,除了到集镇上买东西会选择坐车,更多时候,交通全靠步行,尤其是,亲戚又普遍都住在山区里,基本都没有直达车,坐车也不方便。也因此,儿时的徒步行为,主要就是走亲戚,从汉字的意思层面来说,走亲戚这个词,大概也就是这么来的,是真正的用脚去走啊!
跟现在的孩子比,甚至跟很多同龄孩子比,儿时的我走的路,应该说都是比较多的。今天我们家住在湖北境内,但算起来,祖上却是陕西人,父亲的父亲很早就过世了,奶奶带着他们改嫁到了湖北这边,老家距离现在的家的位置,小时候走亲戚走了几次,需要半天,中途又是上山又是下沟。但这还不算最远的。
最远的,是外婆的家,需要走一整天。记得那时候过夜,我们一家人早晨出发,背着自己家小麦加工的面条等东西,翻山越岭去外婆家拜年,总是走到天黑才能到。父母那一辈经常感慨过去穷,记得有一年拜年路上,我和弟弟饿得实在走不动了,临走时也没有准备干粮,后来在中途一个小卖部买了一小袋零食,店主还好心的给我们盛了面汤好。走得时间长,主要是那时人小,走路慢。长大了,知道这段距离其实也就30公里左右,但确实还是有点难度,16年我去杭州参加了一次为期五天的徒步活动,二三十个成年人,每天也就走了20公里左右。
今天的我很难想象父亲当初如何跨越那么远的距离娶了母亲。母亲的家,其实是属于另一个乡镇,跟我们家不是一个镇。但今天,交通的便利也让村庄里的新娘的来源范围变得更广,距离更远,而村里的姑娘,很多也嫁得很远很远了。
剩下常去走得亲戚,是大姨家和小姨家,都是一个镇的,小姨家比较近,走山路两个小时左右,因此,也是我小时候最爱去的,我上小学时,8-12岁时吧,经常周末放学了就直接去小姨家了,很多次,更是一个人在下雪天里,翻山越岭的走到小姨家去。如今想想,挺佩服那时的自己。大姨家相对远一些,需要半天,但也是小时候经常去的地方,从大姨家走山路半天的样子,又可以到达外婆家。不过这种徒步去亲戚家,自初中后就越来越少了,基本都变成坐车了,亲戚中,小姨夫最早开始买起了三轮摩托车跑收药材生意,后来便都是坐他的车。
如今的我,已经很久没有走路去外婆家、父亲老家、大姨家了。舅舅外婆相继去世已经快十年了,外婆家房子早已经因为没有人居住坍塌,如今已经还田下发过补偿款了。只是每年还会过去给小婆(外公兄弟家)拜年,但也主要是坐车去。
不过,今天的我真的非常感谢过去的自己,走了那么多的路,锻炼出了很好的体力,跟很多同龄人相比,我都是佼佼者,在城市接触到户外活动,这些从小就做得很多活动,也变成了自己的热爱,这几年工作上,也经常带着孩子们一起徒步,好几次也是一走一整天,虽然累,虽然他们都是去哪都是坐车长大的一代,但孩子们每次普遍都还是玩得非常开心呢!也许,作为自然中的人,作为从历史深处一路披荆斩棘走来的人,徒步这种行为,早已经留在我们的基因里了吧!
网友评论